宏基笔记本4750g中国近代史纲要
辨析题
1.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错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错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
3.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在思想上的首次正面交锋是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答:错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4.《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错误。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在1914年公然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所炮制了一个产物。
5.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答:1.54表现了反帝反封的彻底性;2.54是一次真正的众运动;3.5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总说:正因五四具备这些新的历史特点,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6.在近代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是产业工人。
答:错误。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代表董必武。
7.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答:错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05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廉洁黑板报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靴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8.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险地情况下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中国抗日战争去的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时战略反攻阶段。
答:错误。在《论持久战》中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10.中共十二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简答题
1.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而西方列强则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电影 昨天
2.简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答:问题: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教训和失败的原因
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3.惧怕人民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众的支持。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败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历史特点: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结杜甫写过的诗: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5.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6.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农民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中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条件: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做坚决斗争。并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大地主打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中共也采取两面政策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而这不可偏废,而已统一为主。
7.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1.从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2.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从19665月到1976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4.从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企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论述题:
1.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
: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从根本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立数教育总起来说,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对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
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众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