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苏轼从青年时代起就奋力作有为之事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和他政见不和被迫离开京城外放任职。宋神宗熙宁年1071六月他担任了常州通判以后八年里依次担任了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知州在宋代相当于汉代的太守。这一时期虽然外放但在政治上还没有遭受什么重大的打击他们心境还是清静的处事的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至到宋神宗元丰年七月朝廷里几个御史抓住了苏轼所写的诗歌里有讽刺新法的语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无所不为于是皇帝下令将苏轼拘捕入狱严加审问一时间亲友竟疏家人愤哭。苏轼甚至做了死的准备。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又经许多大臣和其弟苏辙的多方营救才免于死罪结案出狱。在这一年十二月以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现湖北黄岗市。这次之祸是苏轼生活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同时也是他进入政治上失意的时期。锐气渐逝苦闷难遣只得更多的从佛老思想里寻求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他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名为团练副使实际形同囚犯生活艰难行动受到监视。后来他在一首诗里自述这段生活“我在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雨。故人不问痛愤信疾病饥饿已死矣。”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有一次苏轼与客人在江上游夜归住所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触动了他的心绪写了一
首歌词【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到处传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将衣冠丢在江边乘了小船长啸而去。黄州知州徐君猷听说这件事又惊又怕以为让一个朝廷罪人逃走惹了大祸急忙到江边去寻才发现苏轼躺在江边鼻鼾声如雷正呼呼大睡。这件事虽出于传闻未必可靠但仍可看出苏轼的处境。在他离开黄州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经历还心有余悸。他说自己惊魂未定梦游之中只影自怜命系江湖之上。意思是每天担惊受怕做梦也好像在监狱之中孤单无人同情一条微命只能寄托于江湖之上。这一时期苏轼用来自我排遣的主要手段是以自然山水为媒寻求心灵的片刻安宁和快乐。元丰5年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文章里的赤壁是黄州的赤鼻矶是当地人因音近误传的并不是三国时赤壁大战的旧址。那个赤壁在现在湖北嘉鱼县内埔圻县一说。苏轼是否知道这一点呢他在与范子风书中说黄州稍西陡露江中实似如舟传名曹公败所所为赤壁者或曰“非也”。在著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里他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明明说“传说”、“人道是”看来并非误指。无论是与非作者都是有意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怀抱、感慨。这是一篇文赋。这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句是赋体文章开头的序。
其作用交待了与本文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这个交待很有必要它告诉我们这次泛游赤壁的时间是宋神宗元丰5年1082的秋天。这一年按甲子记年是“壬戌”年所以说“壬戌之秋”。而且具体说明是7月15日的后一天。地点在赤鼻山的下面。交待时间、地点之后下面对秋天、月夜、江上景的描绘才有了前提。这个序还告诉我们游览的人是苏轼与客。“苏子”作者自称。自称“苏子”是赋的用法。如《秋声赋》里自称“欧阳子”即欧阳修。《前赤壁赋》的主题正是通过主与客的反复议论而层层展开的。这个序还告诉我们事由是在江上泛舟游览。说明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要写一篇以记游为中心的山水游记。这里用了一个“泛”字很值得注意有漫无边际随波逐流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并不专心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别有深意的。在这里只是微露端倪来诱导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去细细的加以考虑、寻觅。所以这个开头点明了题目为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作了准备是整篇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几句是说壬戌年的秋天7月16日苏子与客人在赤鼻下面泛舟游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说清新的风徐徐吹来江面上不起一点波浪。这两句是初步写江上的景。前一句写风后一句写水。秋夜的风清新而柔和所以说“清风徐来”。秋夜的水平静安宁所以说“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这样写景并无精细的刻画因为作者只是要写出泛游赤壁时的江上环境、氛围写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环境、气氛。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渲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他被自然山水静美的境界所触发所以游兴陡增便不禁要以酒祝兴以歌来祝酒了。于是写道“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嘱向客人敬酒。“明月之诗”出自《诗经·月出》这几句说苏子一边举起酒杯向客人劝酒一边吟诵着《诗经·陈风·月出》诗篇。注意这是两个意义重复的对偶句是辞
高中作息时间赋铺陈的一种表达方式。“明月之诗”就是“窈窕之章”说的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指《月出》有三章第一章大意是月亮出来亮晶晶啊照得美人多么俊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儿不安宁啊其中第三句用了“苗条”一词与“窈窕”音相近意思相同所以用“窈
窕文章”来代称《月出》一诗。作者行文到这里为什么要特意写“诵明月”这首诗呢联系文章前后看作者这样写、安排是很有匠心的。“诵诗”这一举动是上下文写景的一个间隔下面写“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少焉”过了一会儿。“斗牛”斗宿与牛宿星辰名。“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这几句说一会儿月亮从东山缓缓升起在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徘徊流连。与上句联系起来看先写“诵明月之诗”再写“月出于东山之上”这就凭空升出来不少意趣。仿佛这一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是被人称颂、呼唤出来的一样。作者又用“徘徊”一词对月亮的动态作拟人化的形容似乎明月在天际逗留、流连月亮也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只有这样写景才是活景因为景中有了情熔铸了人的情感。月亮升起后江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说白的水气布满江面水光和天接成一片。这仍旧是写江上之景但显然与月出之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致不一样了。这里写的是横在江面上飘渺的水气作者用“白露”来形容与天相连的浩渺江水作者用“水光”来形容。“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这种描写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他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时才能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于是他就情不自禁地向往起那绝对自由、理想的彼岸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一苇”原义一束苇草可用来当筏后用作小船代称。“一苇”出自《诗经·河广》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用一片苇叶就可渡河。“如”往去。“万顷”本形容江面开阔这里代替江面。“茫然”无边无际“凌万顷之茫然”就是“凌茫然之万顷”的颠倒这是因为押韵之故。韩愈《进学解》也有这样的句式“寻坠绪之茫茫”就是“寻茫茫之坠绪。”这两句是说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舟随意漂去去越过那茫茫一代的宽阔海面。显然这里表达了作者要摆脱现实、追求自由的一种渴望。这时作者的精神似乎也能够脱离他的肉体而独立产生了一种升天的幻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乎”用来形容浩荡的天地之气。“如”像。“飘飘乎”用来形容身轻如飞的感觉。“冯虚御风”腾空驾风而行。“冯”凭。“虚”太虚天空。“御”驾驭。“羽化”道教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这几句说两人好像借着浩荡的天地之气腾空驾风而行又好像飘飘然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身上生出羽衣登天而成仙了。这是作者的想象他驾着浩荡的天地之风凌空飞翔傲游于广大的宇宙空间仿佛已离开了现实世界而登天成仙了。这时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不平都化为乌有他享受到了心宁情释的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快感。这可能是作者泛游江上时在一刹那间所产生的真实感受。这种感情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述过但宣扬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知觉思想。在《大宗师》这篇里“游乎天地之易气”也是凭借天地之气傲游于宇宙空间的意思。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描写过这种感觉。“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也说的是精神与广大的宇宙相通之意。苏轼这段话看来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的。这几句还可以和苏轼【中秋】词当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联系起来看去体会其中的韵味。这一段写景描绘出了一幅长江月夜图境界开阔诗意浓郁很有诗情画意表现
了大自然的静美境界与作者自身悠然自得心情的和谐一致。泛舟于江上的快乐就是从这种景、情的和谐而得到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幻觉只存在于一瞬之间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所获得的快乐也只能使作者暂时的忘却而不是真正的摆脱。景与情的和谐一致很快就被破坏了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由乐而悲的变化。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因客吹洞箫而生悲产生了悲伤的情绪。写饮酒唱歌主人扣弦而歌客吹箫而和。前面所分析的作者感情并没有点明到第2段开头一句“于是饮酒乐甚”用一个“乐”字点明
经学家小结了第1段。“扣弦而歌之。”是击打着船帮而唱歌仍承接“乐”而来。这两句说于是相对饮酒十分快乐一边敲打着船弦一边唱起歌来。歌词的内容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桂棹”“兰桨”是辞赋里对划船的一种美称。“空明”、“流光”指江水。由于月亮的照射江水显得非常澄澈所以说“空明”。流动的江水在月光照射下闪烁不定所以说“流光”。“渺渺兮予怀”是“予怀渺渺兮”的倒装。“天一方”天的另一方意思是很遥远。这几句说歌词的内容是桂树做的棹哇木兰树做的桨击打着月光反射水面啊逆流而上。我的思绪啊多么悠远想见美人啊她在天的另一方。这四句歌词是作者模仿楚辞体而来的。词的前两句扣住泛游江上的背景写船桨击打着清澈的江水小船在闪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后两句是抒怀继承了楚辞里以美人比喻君王的象征手法。这里“美人”当指宋神宗。望美人而望不见表达了作者失意落魄眷恋朝廷的惆怅心理。这段歌词已隐含着哀伤之情。再后由歌词引出客吹洞箫又使这哀伤之情向前推进一步。所以这首歌在文章里起到了由乐而悲的过渡作用。“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伴奏。这是说有一位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的声调节拍进行伴奏。这吹洞箫为苏轼伴奏的客人究竟
验证码不显示
是谁呢在苏轼与《范子风书》中曾窃赜懈鼋欣钗 男悴爬锤姹鸪俗判〈 米啪圃诔啾窍碌某そ 弦 啤@钗 拼档炎釉谟械阄⒆硎彼 迪炝说炎诱馐狈缙鹪朴看笥昀戳恕O氲讲懿佟⒅荑ふ庑┤宋铩U庑爬锼 档氖虑楹汀肚俺啾诟场纺谌菔 制鹾稀2还 爬锼档氖谴档炎印N颐侵 拦糯 牡炎邮鞘 糯档南窈罄吹捏铩H绻 獾憬驳猛ㄕ馕豢腿怂坪蹙褪抢钗 悴帕恕H欢 未 俗⑹退臻 奈募 炙嫡獯刀大镎呤俏坏朗棵 醒钍坎 K臻 谝皇资 性 岬焦 馕坏朗可拼刀大铩D敲凑馕豢腿思热挥忻 行瘴 裁此臻 幻魉等赐扯 灾 弧翱汀蹦卣飧鑫侍饬粼谙旅嬖僮鞣治觥W髡咴谡饫镄戳艘欢伪 瓜羯 亩大锷 坝猩  腥玖Φ拿杌妗!捌渖 匚厝蝗缭谷缒饺缙 缢哂嘁趑留敛痪 缏莆栌嫩种 彬云 轮壑 烁尽!薄拔匚厝弧敝苯用枘《大锏纳 簟!叭缭谷缒饺缙 缢摺笔切稳荻大锏母星樯 室馑际嵌大锷 扔邪г褂钟芯炝邓坪跤腥讼窨奁 坪跤钟腥嗽谇闼摺!坝嘁趑留敛痪 缏啤痹蚴敲栊凑庖磺 嗤暌院笥嘁羯性谕褡 拇 锝ソゼ跞跤倘缫桓 杆咳嵊斡秩碛窒浮!拔琛薄捌 绷礁龆 识际鞘苟 梅āU饩渌凳褂嫩智彬云鹞枋构轮坻烁究奁 !版烁尽惫迅尽U馐怯每湔诺氖址ɡ葱稳荻大锷 亩 诵Ч U饧妇淇梢胛 大锷 匚匮恃氏裨诎г褂窒裨诰炝迪裨诳奁 窒裨谇闼摺R衾值奈采 瞥ね褡 癯恫欢系南杆恳话恪J
股钲掷锩娌氐尿粤 哦 鹞枋构轮凵系墓迅疚哦 奁 U庖恍〗诳梢运凳羌 ⌒稳蒌秩局 苁露晾醋阋粤钊宋  荨>  夥 痰嬗谑?“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注意第1段苏子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这里是“愀然正襟危坐”。这是从人物形态和举止的改变来写他的心情也发出了由乐而悲的变化。由于心情的变化才引出对客人的发问。“愀然”形容脸变得严肃起来。“正襟危坐”整整衣襟严肃端坐着。“何为
其然也”你为什么这样啊这几句说苏子顿时忧愁变脸整整衣襟严肃的端坐着向客人发问“你的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下面展开主、客问答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是曹操《短歌行》里的两句诗该诗表现曹操渴望贤才以成就功业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和豪情壮志。这几句说客人回答说“月鸣星稀乌鹊南飞”这是曹操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缪”互相盘绕。“郁”树木茂盛。“苍苍”苍翠。“困”遭受挫折的意思。“于”表被动介词。“困于周郎”被周郎所困即被周瑜所击败。客人这番议论仍就没有离开第1段所写江上的景。他是从“月夜”联想到曹操“月明星稀”的诗句由赤壁附近“郁乎苍苍”的山川联想到曹操一生事业的沉浮、兴衰。所以这一段议论是触景生情。大意是从西头的夏口到东头的武昌两地之间大江山川相互盘绕草木茂密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击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舳舻”是船尾和船头战船首尾相接绵延千里。这是作者极言水师之盛。“旌旗蔽空”旌旗很多是说军容之壮。“酾洒” 两句是描写曹操当时志得意满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固”诚然。这几句说当他进军荆州取得了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相连有千里之长军旗林立有遮天之密对着长江斟酒横着长茅作诗实在是一代英雄啊“而今安在哉”但现在又在哪里呢据史记载曹操在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带领号称80万大军挥师东进势如破竹荆州刘琮刘表的儿子不战自降。当时气概是何等豪迈声势是何等煊赫。这几句语句短促节奏明快一气而下极写曹操一时之雄。从写作上来说这是一种衬托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接下句“而今安在哉”这里包含着人生哲理的深长感叹。曾几何时曹操在孙刘联军面
前惨遭失败“樯橹灰飞烟灭”到如今江山依然而人事全非“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可一世的曹操又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作者
怀古而伤今。这位客人讲英雄的兴衰和苏轼的现实状态相联系、相对比。“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况”何况。退一步的说法。“子”你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苏轼。“渔樵”打鱼、砍柴。“侣、友”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意动用法。就是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的意思。这里指放逐于江湖、山野之间的贬谪生活。“匏樽”一种带装饰的酒器。这几句说况且我和你一道在长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架着一叶小舟举着酒杯劝酒。我们看英雄豪杰如曹操尚且如此那遭贬斥的人就更可悲了。尽管曹操的事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毕竟成就了功业。联想到自己功不成名不就满腔热情却遭到了贬斥。这样作者通过怀古而伤今就把先前泛游长江所得到的片刻欢乐一扫而尽。于是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就油然而生了。这位客人议论道“寄蜉蝣于天地渺仓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用来比喻人生短暂。“渺仓海之一粟” 一个人渺小的就像大海里的一粟米。“哀、羡”两句是宇宙与人生的鲜明对比是短暂人生与永恒的宇宙的鲜明对比。一个是哀一个是羡。这几句说像蜉蝣物一般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米为我们生命的短暂而悲哀又羡慕长江的永恒。那人生的出路又何在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一种出路。“挟”挟带引申为结伴。“长终”直到终点。是与飞仙、明月结伴去追求人生的永恒。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第1段里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
苏轼前赤壁赋瞬间所产生的幻觉是置身于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快感它并不能解决作者和这位客人的矛盾、苦闷。这两句是说想和飞仙结伴而遨游太空和明月在一起至到永远。“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乎”句中语气词没有实意这里表句子停顿。“骤得”一下子轻意的。“遗响”余音。“悲风”秋风。古人云“悲哉秋之气也。”秋和悲常连在一起。这两句说但知道这不能一下子实现就只能借着萧瑟的秋风传诵出悲凉的箫声。注意“乎”与下句“于”在音节上起协调作用。对上面所说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种虚无人生出路进行了彻底否定于是就只能用呜咽的箫声来抒发现实人生的悲哀了。“遗响”与上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是样的。这是说在秋风里吹出这样悲哀的洞箫声。客的这段议论实际上提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在现实处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内心深处的极大苦闷。因而他在咏叹长江的伟大宇宙的永恒的同时就不仅对人生价值产生了怀疑产生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托遗响于悲风”这“悲”字与前面“饮酒乐甚”的“乐”字一样表明主客二人的悲伤感情。所以第2段客的议论是对第1段泛舟江上产生快乐情绪的一种否定。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苏轼不能忘怀得仕从精神上求解脱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那么他就只能沉浸在这种人生感伤的消极情绪里边不能自拔。然而苏轼之所以称之为苏轼就在于他的达观就在于不甘沉沦。他在现实的处境里痛苦挣扎力求更深的去了却人生的意义。于是就产生了第3段。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作者因精神得到解脱而复喜重新快乐。主要写主、客关于人生、宇宙态度的讨论。上文客人的议论我们注意到他并非是凭空而发他是借着自然界的长江、明月来表达“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的焦急出世思想。这是根据景物来议论因景而议。苏轼的反驳也是借着景物来表明道理叫做借景明理。“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样
笔记本散热器有用吗
一句反问就进入了议论。“亦”是联系第2、3段文章意思的连接词这句意思苏轼说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言外之意我对水和月的看法与你不同。我们知道用水、月作比喻在佛家经典里经常出现往往用来表佛家深奥教义。“逝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