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实践探究
作者:***
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18期
        摘要: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华古诗词往往抒情写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与之相配的旋律一般明丽清新,腔韵婉转,具有民族特,辅之以现代编曲和科学演唱方法,更易传达出古诗词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韵致。中国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实践探究,旨在挖掘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舞台表演和文化传播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 《青玉案·元夕》 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8-0065-04
85年属什么生肖        本文从歌曲的演唱实践为切入点,探寻一条以高校为载体,以诗词歌曲教学为基石,以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为“羽翼”的促进三者有机融合、良性发展的新规律、新理念、新思路;进一
格式化电脑
步巩固文化艺术的阵地,将艺术教学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有机融合,推动高校艺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步伐;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诗词歌曲学习过程中对诗词歌曲的理解与认知,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效能性
        古诗词是我国的精神文明锻造的产物,是先人流传下来的绝世文化珍宝。自古以来古诗词便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古诗词起源发展自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诗经》与《楚辞》,诗歌都可配乐演唱,汉乐府的建立又有了汉赋,唐诗宋词更是攀登古诗词的文学高峰,还有后来元曲,明清散曲皆可入乐而歌,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古谱流传至今。古诗词不仅是历史发展的时代标志,它还推动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及文明程度。古诗词歌曲是高度融合文学作品与音乐的产物,亦是现代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研究传承鉴赏的艺术作品。古诗词歌曲语言优美凝练,平仄押韵,音韵清新雅致,古朴自然,题材包罗万象,诉说着人间悲欢离合,赞美着祖国大好江山,歌颂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等。古诗词歌曲的文化
底蕴和独特韵味激发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润物细无声”的发挥着思政教育的作用。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诗词歌曲中音乐作为载体,内容上保留了中华民族卓越的传统文化,发散着它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能更好的产生共情与共鸣。歌唱家李元华曾表示:“传唱古诗词便是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古人先贤的人文品格与优雅神韵,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文学与音乐美,还能汲取精神价值。”
        二、《青玉案·元夕》的诗词解读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寄托了其拳拳爱国之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其创作题材广阔,艺术彩鲜明,擅长引经据典。小班秋季温馨提示
        (二)创作风格
        辛弃疾的创作风格灵活多样、别具一格,他的词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技法高超且
思想深刻,艺术彩鲜明。他的词多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为题材,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与斗争精神,使得后世在国家与民族危急时刻,不少后辈从他的词中汲取精神鼓舞。首先,他擅于利用雄壮的声势创造宏大的意境,表现出慷慨激昂之气势。其次,他奇特的想象展现他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彩,擅于运用夸张和比兴的手法,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再次,勇于打破词千篇一律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别出心裁的设计,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这种创新突出表现在语言的谋篇布局上,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多姿多彩。
        (三)创作背景
芍药的功效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写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国势日衰强敌压境之时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沦于莺歌燕舞,逃避现实享乐无度,以粉饰太平,辛弃疾心系国家安危欲补天穹却无路请缨,他怀揣着满腹的哀伤与怨恨,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矛盾中一气呵成这首千古传诵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景,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不同于胭脂俗粉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寄托着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四)诗词释义
        《青玉案·元夕》全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这首词从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开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不同于胭脂俗粉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寄托着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词的上阕写景,渲染着热闹的盛况。作者用固定的灯彩来描写火树,并把“星雨”描写成流动的烟火,营造了一种极美的意象: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开了元宵节上的银花火树、地上的灯花,还吹落了似雨的烟火;直冲云霄后从空中自然下落,好似陨星雨。街巷里五颜六的彩灯采用“花千树”来比拟,好似一夜之间千树繁花被春风吹开一样,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透过词句,我们隐约能感受到当时灯火闪烁、烟火纷纷零落的景象。之后开始描写车马鼓乐、灯火交辉的人间仙境,一些精心打扮、涂脂抹粉的贵族妇女乘着精美的马车赶来灯会,街边回荡着街头艺人吹奏的凤箫声。如玉壶般的明月在天上挂着,好似明亮的眼睛看着地上的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的“宝”“雕”“凤”等种种字,是为了烘托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气氛所用。词人辛弃疾将南宋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描绘得相当细腻,让后世人可以根据词眼体会到南宋的风俗人情。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
        词的下阙写人,以那位孤冷清傲的女子寄托词人的思想品格。古代女子“一门不迈二门不出”,出门的机会甚少,元宵佳节便是深闺女子们满怀期待可以无所顾惮出门交往、看世界的一个好时机,出门赏灯的丽人们雾鬓云鬓,在头上戴了元宵独有的闹蛾儿、雪柳等装饰物,这些盛装出行的丽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有说有笑,所走过的路上还飄散着衣物的香味。这些丽者,都不是词人意中关切之人,在人中千回百回寻觅一位女子,却总是踪影难觅,本以为无望,一回头在不经意间,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发现了她,有所等待的在此地未曾离去,发现佳丽的瞬间,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情感表现的凝结和升华,赋予整首作品生命力。词人将此变成了笔痕墨影,至此,才表现出作者的巧妙构思:上阕对于元宵热闹场景的描写,下阙眼花缭乱的一个个佳人才女,原来所有的描述都只是为了衬托那一个意中之人,倘若无此人的话,那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的趣味和意义。
        词的下阙所描绘的“那人”的身份,有多种不尽相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作者的意中人,又或许比喻的是词人自己,还有人认为是指北宋旧都汴京。“那人”作为一个带有复杂性的意象创造了整个作品多意性的内涵。这种多意性在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上的以充分表现。“那人”若是指汴京的话,“灯火阑珊处”指千里之外灯火阑珊的汴京城,然而如何破落,词人也不忍去想不愿去写,便只说是灯火阑珊,却更添了一缕凄然之感;“那人”若是指自己
的话,阑珊的灯火则正好体现出了词人心中的孤寂。辛弃疾苦苦寻觅的那人,既是旧都汴京,也是孤寂的自己,这首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与期盼,要想在演唱时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必须对整首作品的情感和韵味进行细致的把握。
        三、演唱实践探究
        (一)作曲家
        李砚,湖北潜江市人,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现居北京。北京心乐理创始人CEO、青年企业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内地新生代作曲家、新锐音乐制作人。《青玉案·元夕》是他于2020年选词填曲的古诗词作品,女高音歌唱家曲丹为首唱。他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作品还有《凤求凰》《白头吟》《蝶恋花》等。
        (二)曲式分析
        此作品为一部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共有59小节,调式调性为A大调,慢板转行板的速度。
        前奏部分:(1~5小节),由钢琴伴奏深情舒缓的引入,其旋律奠定了全曲忧郁、惆怅的情感基调。A乐段(6~24小节),其中第6~14小节唱词为上阕部分,a乐句,本部分采用两个连续的弱起八分音符节奏型将歌曲推进,增强叙述感。第15~24小节唱词为下阙部分,此部分为本曲的副歌唱段,在匀称且舒缓的曲调走向中深刻的进行着情感的抒发。间奏(25~26小节),为A乐段进入B乐段的一个过度。B乐段(27~59)小节,间奏部分的速度由慢板切换至行板,伴奏型采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而密集的推进,与a乐句形成鲜明对比,使得a乐句和a’乐句大同小异。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在此乐段a’和b’’句的中间插入10小节(35~44)一字多音的“啊”作为歌词的旋律音,此部分的旋律是在b乐句的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也为整首乐曲增添了别样彩,丰富了歌曲层次。之后连接b’’乐句并在此增加了尾句,将“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歌词重复,给予歌曲结束感,并在“处”字以首调旋律为#4-3的开放性音程中结束本曲。
        (三)艺术特
        《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属于抒情性、艺术性的古诗词抒情歌曲,演唱时需要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调,重点把握歌曲婉转、含蓄、惆怅的风格,要以情动人、以声感人。这
首作品是辛弃疾的婉约词作,从元宵节热闹的场面入手反衬出了一个孤高淡泊的形象,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精神卫生日
        (四)舞台表演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舞台表演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从体态、步伐、手势、眼神和语气等方面,精雕细琢,在唱与演之间让观众产生共鸣。在这首作品中,要把握整首作品所表达的忧郁、惆怅的情感基调和内在气质,在表演时才能达到神形兼备。前奏音乐奏响时,表情仿佛置身于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之中;首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演唱时眼神可以缓缓向前方望去,仿佛映入眼帘的是元宵赏灯的热闹景;第二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演唱这一句时,眼神可以稍微明亮,身体往前倾一些,仿佛自己身处在南宋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中,此时的眼神中需要有戏,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中。下阙第一句“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演唱此句时,可以将手慢慢的收回,眼神可以由远到近。末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眼神从一开始的四处游走到定格,脸上的神情由无奈到欣喜,手也可以缓慢的送出,神情、手势和眼神的变化需要在音乐的节点进行。
        (五)演唱分析
        这首作品适合女高音演唱,最低音到小字一组的“c”,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a”,如何完整的演唱整首歌曲,需要把握整首作品婉轉含蓄的感情基调,流畅的线条感,带有叙述的语气、语调,厚重而不失细腻的音,演绎戏曲的润腔、准确的咬字、归韵等。歌唱是为了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唱前,要琢磨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图,把握作品的意境与韵味,带入到词曲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去演唱。这首作品辛弃疾没有按照以往的豪放派词风来创作,而是为婉约派风格,意象繁复,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上阕写景,来表现元宵节热闹非凡的场面。情感彩相对柔和,突出所描写的画面的唯美感;下阙写人,表现对灯火零落处那人的追寻,演唱时情绪婉转,要将寻觅丽人不得的无奈之感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