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合规文化建设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铮铮忠 浩浩正气
【单元目标】
1.从单元阅读的角度梳理人物故事,对篇章人物精神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聚焦。
2. 通过揣摩词句、分析细节,感知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学习精读的方法。
3. 在单元精读基础之上根据篇章人物精神写法进行有代表性段落研读,由会读到会写。
【设计解说】
本单元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所出现的名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声望、有贡献的杰出人物。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国情怀,看到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能看到他们的文人气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承。因此,在教授本单
元课文内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了解人物身上历史的责任感、个人的使命感,同时将这种责任和使命与新冠肺炎的时代背景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从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横”向联系,既要到几篇课文中人物的共性,也要到他们各自的特性。我们要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等角度细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人格魅力。我们还要学会“纵”向深挖,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将“读”出人物精神和“写出人物精神”的脉络打通。在精读课文章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向课文学,使学生读的意识和写的意识建立关联,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做到在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由于《孙权劝学》一课在文体上与前三篇课文不太相符,我们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具体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老师引导落实。
本单元主题教学分为三课时,第一课主要安排学生自主导学,第二课时倾向于阅读教学,通过主问题带领学生学会精读课文,掌握精读课文的方法。第三课时则侧重于由读向写的延伸,设计的落角点有两个。其一,从单元阅读的角度对篇章人物精神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聚焦,唤起学生的理想和抱负。其二,在单元精读基础之上根据篇章人物精神写法进行有代表性段落研读,由会读到会写。
囿于课时关系,本单元主题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师个人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裁剪取舍。此教学设计只作为具体教学设计的参考,不足之处欢迎提出商榷,提出优化解决之道。
 
 
整体感知文本 读懂人物故事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决课文的生字词,疏通文言文大意。
2.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梳理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把握人物的精神品格。
【设计解说】
鸡年
  本节课的设计是本单元主题教学的第一课时,立足于通览全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相关资料链接
1.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45年抗战胜利时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2.控制网速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西服衬衫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是同乡,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垫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稼先与少年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同上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西南联大又是校友。1945年,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后,稼先回国。“”初期,因“四人帮”破坏,邓稼先研究核武器处境危险。在千钧一发之际,1971年杨振宁从纽约回国,指名要见邓稼先。在周总理的亲自干预下,邓稼先被召回北京会客。两人阔别了22年后再度重逢,此举无意也是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3.人物传记《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可繁可简,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家访心得4.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
信后,于19449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10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于19802月。闻一多的故事
5.《最后一次的讲演》:1946715日,闻一多先生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面对台下国民党特务的威胁,拍案而起,怒斥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坚定地表示“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在回家路上便被特务暗杀,年仅48岁。
6.萧红: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外祖父是她最亲的人。1930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因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
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