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1.《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文中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未曾好过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 萧红 ,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 《生死场》 。后来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编者是宋 (朝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5.《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6.《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小说以红军长征为背景。
7.《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是魏巍,他的小说《东方》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闻一多的故事
8.《土地的誓言》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有长篇小说代表作《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等。课题的意思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9.《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10.《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诗集《野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
11.《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
冲刺训练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呐喊》等。
ipqcD.《孙权劝学》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故选:C。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烙印》是臧克家的作品。
故选:B。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牛车上》。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C.鲁迅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
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有误,《生死场》是中篇小说。
BCD.正确。
故选:A。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鱼线八字结打法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年间的史事。
B.《游山西村》的作者是陆游,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djD.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CD.正确;
笨的组词B.有误,陆游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苏澈”错,应为“苏洵、苏辙”。
故选:B。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乐章前由朗诵做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故选:C。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采用了倒叙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体裁是记叙文,作者是陆定一。
B.《草》这篇小说作者是王愿坚,“草”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
C.《枣核》这篇散文选自《美国点滴》,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
D.《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老山界》采用了顺叙方法;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一战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D.《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
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有误,小说描绘了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被普鲁王打败而被迫割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CD.正确。
故选:A。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如称呼对方叫“足下”、“阁下”;称对方的家叫“府上”;称对方家里的人要冠以“令”字表示敬重,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
C.《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抒情散文,本篇抒发
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D.《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而不是“司马迁”;
BCD.正确。
故选:A。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