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阅读
理解文章的关键———分析句(段)的作用
在课文中,有许多具有过渡作用的句子。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三个过渡段。第⑦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⑧⑨段领起下文。这些高度概括的语句使文章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
【考点解读】
分析句(段)作用,要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一些段落在表达内容、安排结构、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某句(段)话在段(文)中有何作用?
2.某句(段)话在段(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某句(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技法点拨】
01、首句(段):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开门见山等
结构上:(1)总领下文;(2)为下文做铺垫。如《邓稼先》开头列举一百年前的历史,在内容上是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看,在结构上是引出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02、中间句(段):内容上: (1)承接(总结)了上文……,引起(领起)下文……的叙述;
(2)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等)
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如本文第⑦~⑨段为过渡段,第⑦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第⑧⑨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热情。
03、结尾句(段):内容上: (1)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深化了……,升华了……;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含蓄而又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如本文结尾段,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篇。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01、定位置。句(段)在段(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02、联系内容。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答题模式:××句(段)在段(文)中有……作用(结构),表现了……(内容),突出(抒发)了……性格特点(情感),表现了……(主题)。
【真题演练】
(一)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
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0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02、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
我们:作者及爱国民众苹果手机如何备份
作用: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战斗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
0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一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04、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05、这段文字验证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说革命者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的大无畏愤怒的感情。
06、“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毒蛇老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二)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安卡拉羊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老,老师笔记《[原文]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⑪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⑫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⑬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⑭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
闻一多的故事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⑮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⑯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01、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季羡林先生:函授大专报名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     
冰心老人:病魔缠身,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02、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冰心虽然离我们运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03、第⑭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
04、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
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三)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
么大成就。”心情突然很低落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
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