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多的故事⼤全
树林的深处写一段话关于闻⼀多的故事⼤全
导读:闻⼀多先⽣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之⼀,是坚定的民主⾰命战⼠,他以短暂的⼀⽣,⼀拍震⼭河的豪⽓,谱写了⼀⾸“最完美、最伟⼤”的史诗。他是⼀个天⽣的诗⼈,⼀个民主的⽃⼠。励志故事⽹的⼩编给⼤家整理了关于闻⼀多的故事⼤全,希望⼤家喜欢。
故事⼀
闻⼀多是湖北省浠⽔县⼈。他在私塾读书时,由于⼿不释卷,废寝忘⾷,还得了⼀个“书痴”的雅号呢!有⼀次,闻⼀多在室外看书,⼀条⼤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从旁经过的嫂⼦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幸亏侄⼉眼疾⼿快,抓过⼀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狠狠踩了两脚。
这⼀下可惹恼了闻⼀多。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家⾥⼈看到他那认真的样⼦,都哈哈⼤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说:“要不是这⼩⿁,你的脚早肿起来了!”
闻⼀多低头⼀看,恍然⼤悟,他不好意思地⾃我解嘲说:“⼀条⼩⾍,有什么值得⼤惊⼩怪的!”说着,⼜捧著书钻进屋⾥读去了。
【感悟】
这个故事从侧⾯反映了闻⼀多读书时的专注。
故事⼆闻⼀多教⼦的故事
曾经跟闻⼀多先⽣⼀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采风的马学良先⽣曾经回忆起和闻⼀多教育⼦⼥时的“脚⽪”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多先⽣⽼叫马学良同他⼀起整理⽂献。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闻⼀多先⽣总是⽀着⼀只脚,挑脚上的⽔泡。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个⼩袋⼦装进去。马学良很不解,从⽔泡上挑下来的脚⽪可谓登不得⼤雅之堂,⼀般⼈避之⽽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多先⽣这些脚⽪的⽤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的夫⼈和孩⼦。为的是让孩⼦们记住闻先⽣所受的苦。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活中所受的⾮⼈的煎熬,也是⼀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闻⽴雕是闻⼀多先⽣的次⼦,⼩时候很贪玩,放学回家常常不做作业。有⼀次被⽗亲发现后,他撒谎说⽼师没留作业。⽗亲看出他的⼼虚,过来就要拿鞋底⼦打他,他就嚷嚷,然后就是⽗亲的追赶、孩⼦的躲闪、母亲的劝说……这种场景在闻家经常发⽣。⽴雕很顽⽪,不满意爸爸这种“体罚”的⽅式,所以经常带领弟弟妹妹“讨伐”⽗亲。有⼀次,闻⼀多先⽣忙着起草⼀个声明,家⾥那些孩⼦在⼀边吵吵嚷嚷,⽗亲可能是⼼⾥太急了,就打了⼩⼥⼉两下。看着妹妹哇哇⼤哭,⼩⽴雕当时不知道哪⼉
来的⼀股⼦劲,“腾”地跑进屋⼦⾥,冲着⽗亲⼤叫:“爸,你是讲民主的,怎么在家不讲民主呢?你怎么动⼿打⼈呢?”喊完以后,他⾃⼰也吓了⼀跳,紧张地等着“暴风⾬”的爆发。⼼想这下⾮要好好挨⼀顿揍了。过了⼀会,没想到⽗亲没有发脾⽓,沉默了⼀会,似乎在思考着。后来,⽗亲很少打他们了。⼏⼗年过去后,闻⽴雕回忆起这件事,觉得⽗亲是⼀个⽆私⽆畏的⼈。他说:“他服从真理,追求真理,在真理⾯前敢于承认错误甚⾄于献出⾃⼰的⽣命。”
⽗亲虽然对孩⼦们很严厉,但是他对孩⼦⼜爱得⽐谁都深。⼩的时候⼩⽴雕不光贪玩,⽽且还贪吃,把胃都吃坏了,得了胃病。有⼀天他胃病⼜犯了,不能回家吃饭。⽗亲不放⼼,就让保姆拿着⾃⼰养⾝体⽤的⽜奶到学校去看⼉⼦。⼩⽴雕贪吃,听说是⽜奶,拿起来咕咚咕咚就给喝了,之后才知道那是⽗亲⾃⼰没舍得喝⽜奶⽽留给他的。⽜奶是喝了,可胃病还没有好,⽗亲很着急,拿着药跑到学校去⼉⼦……年少执拗的⽴雕不愿意喝药,和⽗亲在校园⾥发⽣了激烈的争执,⽗亲在这场争吵之后,脾⽓似乎更好了,⽽⽴雕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的⼒量。
故事三闻⼀多先⽣轶事
1938年2⽉19⽇,长沙临时⼤学的师⽣,在⾲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学召开出发誓师⼤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地。出发之前,每⼈发给军装⼀套,绑腿、草鞋各⼀双,油布伞⼀把,限带⾏李⼋公⽄——主要是路上必须的⽣活⽤品。步⾏团的最⾼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
闻⼀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
细⾬似乎永⽆停⽌地下着,为了⾏⾛⽅便,⼤家将油布伞往背后⼀搁,不撑了。棉⾐湿透了,到宿营地拢⼀堆⽕烘⼲,第⼆天再穿。
⾛到桃源县⼩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望⽆际的⼭丘、桃林间飘忽。学⽣们不由问道:"闻先⽣,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这⾥?"闻⼀多莞尔⼀笑:"那是⼀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不过,在陶渊明时代,这⾥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了;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这个世外桃源还远⼗万⼋千⾥呢!"在这⼆百多⼈的⾏军队伍中,闻⼀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
⽆论队伍⾛到什么地⽅,⼈们始终看得见后头跟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新鲜虫草
这年闻⼀多刚好四⼗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领袖之
⼀,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诗⼈"和⼤学教授。
指甲油图片这次参加旅⾏团,是他⾃⼰要求的。有学⽣问他:"闻先⽣,像您这样的⼤教授,怎么放着⽕车、轮船不坐,和我们⼀起受这份罪?"闻⼀多笑笑说:"⽕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
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故事四闻⼀多先⽣的家风故事
闻⼀多先⽣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之⼀,是坚定的民主⾰命战⼠,他以短暂的⼀⽣,⼀拍震⼭河的豪⽓,谱写了⼀⾸“最完美、最伟⼤”的史诗。⽑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我们应当写闻⼀多颂”。2009年,闻⼀多先⽣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物。
躬⼼似⽔笔耕世业
闻一多的故事闻⼀多出⽣于书⾹世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闻⽒家族⼏代同堂,家⾥办有私塾,家中⼦弟除学习《三字⾦》《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历史、博物、修⾝等新课程。“清⽩乃躬⼼似⽔,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弟清⽩做⼈,朴实做事,⼼地善良,利⽤科学⽂化知识报效国家。闻⼀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他热爱祖国⽂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在新婚蜜⽉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们到⼀起,教他们背诗作诗。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的笔、梳⼦之类的⼩物件。
据闻⼀多次⼦闻⽴雕回忆,闻⼀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和孩⼦们学诗,⽤诗歌
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闻⼀多讲诗歌出神⼊化,⽣动传情,不仅把⾃⼰融化到诗情诗景中,⽽且把孩⼦们和夫⼈,有时甚⾄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今⼀提起那些难忘的⽇⽇夜夜,闻⼀多的⼦⼥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幸福的漩涡之中。
勤俭持家⽴德修⾝
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当教授的闻⼀多先⽣,薪⽔不⾜以养家,妻⼦多病,家⾥孩⼦多,⽣活难以维持。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久⽽久之,⼿指头起了⼤疙瘩,眼睛也花了。有⼀段时间,家⾥饭桌上只有⼀锅⾖渣炖⽩菜,偶尔吃到⼀点⾖腐,⼤家都兴⾼采烈地称它做“⽩⾁”。在昆明的那些年,闻⼀多先⽣⼀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有⼀段时间,⼀家⼋⼝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晚上,⼩孩们打地铺,⽩天卷起铺盖,腾出地⽅吃饭和读书写字。
有⼀次,⼀位朋友来看望闻⼀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闻⼀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尽欢颜,风⾬不动安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闻⼀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境和胸怀。”
⾔传⾝教德泽后⼈
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闻⼀多的后辈们都清⽩做⼈,朴实做事,成为各⾃领域的专家。他们中既有学者、教授,也有研究员。⽆论⾝在何⽅,⾝处哪个岗位,他们都不忘祖辈的教导,家风、家训的传承已深⼊⾻髓。有⼀次,闻⼀多次⼦闻⽴雕和夫⼈回浠⽔参加闻⼀多纪念活动,夫⼈误将宾馆房间与⾃⼰所带茶盒⼀样的⼩盒带回了北京,发现后,闻⽴雕专程去邮局将茶盒寄回了宾馆,并附⾔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闻⼀多长孙闻黎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有⼀次,⼀名学者前来拜访他,不⼩⼼将⼀把⾬伞忘放在他的办公室,时隔数⽉,闻黎明先⽣辗转多次,托⼈将⼩⾬伞送还那位学者⼿中。
视频网站大全正如闻⼀多的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鹏所说:“我的⽗亲对我影响⾮常深远,他⽤他⾃⼰的⾔⾏教导我如何做⼈,如何做⼀个正直的⼈。”
故事五签真名的故事
⼀次,闻⼀多先⽣写了⼀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电,其⽂辞强烈,如⼑如。闻先⽣写完后就让他的学⽣季镇准拿去请西南联⼤中⽂系的⼀位青年教师和他的⼀位朋友签名。
这两位曾受教于闻⼀多先⽣,他们看了电⽂,有些犹豫。签名吧,要担很⼤风险。不签吧,⽼师的⾯⼦⼜不好驳。想来想去最后签了个假名。
闻先⽣知道后,深为不满,厉声说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签名,要签就签真名,我们不要假名。"这⼆位受闻⼀多先⽣光明坦荡钓襟怀和⽆所畏惧的⽃争勇⽓所感动,终于签了真名。
故事六闻⼀多先⽣“醉书”
闻⼀多读书成瘾,⼀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张灯结彩,热闹⾮凡。⼤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们还到处不到新郎。
急得⼤家东寻西,结果在书房⾥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捧着⼀本书⼈了迷。怪不得⼈家说他不能看书,⼀看就
世界之最大的蛇要“醉”。
故事七臧克家与闻⼀多先⽣结缘
1930年,国⽴青岛⼤学(今⼭东⼤学)成⽴后第⼀次招⽣,国⽂考试有两个题⽬:《你为何考青岛⼤学》和《杂感》。两题任选⼀个。
⼭东诸城籍考⽣、26岁的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了⽆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短⼩精悍,但富有哲理。
青岛⼤学国⽂系主任闻⼀多对臧克家的⽂章⼗分赏识,从中看到了臧克家丰富的内⼼世界和⽂学潜质,于是便判给他98分的⾼分,为第⼀名,将数学考试考了“0”分的臧克家录取⼊青岛⼤学。
要知道闻⼀多平素批阅试卷极严,在他⼿下的学⽣得5分、10分者不少,得个60分已很不容易了。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系,因为记忆⼒差,他想转⼊国⽂系。
当他⾛进闻⼀多的办公室时,看到不少想转到国⽂系的学⽣全部被拒绝了,⼼中不禁有些胆怯,没想到闻⼀多⼀听到他的名字便⾼兴地说:“你来国⽂系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