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体心理
第一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1.定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内脏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4.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二)知觉
1.定义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现实要经过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中介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研究知觉对组织行为非常重要。知觉形成急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资料,同时又有个人原有知识、经验、态度、情绪等主观原因。
2.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 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3.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二、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课本22页两可图例)
1.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对象和背景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换)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从客观而言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组合;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
(2)从主观来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需要和兴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理解性(九马画山)
篮球梦 1.概念: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三)知觉的整体性
1.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四)知觉的恒常性(课本25页例子)
1.概念: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恒常性。
恒常性的存在等使人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做梦梦见鬼是什么意思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工作检讨书怎么写具有以下特征的对象,容易引起人的知觉。
1.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
2.反复出现的对象。
3.运动变化的对象。
4.新奇独特的事物。
(二)主观因素(以情绪为例)
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
四、错觉
1.定义: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一) 视错觉(二)方位错觉 (十字街地下通道)(三) 大小错觉 (四) 旋转错觉 (五) 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 时间错觉(七) 运动错觉 (八) 情绪错觉(不可能图像等)
3.形成的原因:多为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产生的。
五、社会知觉
1.什么是社会知觉
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描写雪的诗句〈A.Ladins,1957〉编撰了两段文字材料来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
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劳动内容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九马画山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心理学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
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
(3)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例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4)社会投射效应
是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征。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得平衡。
六、自我知觉
1.定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发展阶段
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1)生理的自我
(2)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评价:芙蓉、凤的自我知觉水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