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人生的导师
——《竹影》赏析
丰子恺的《竹影》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编者将其选入民风民俗章节。然仔细阅读课文后,我发现这样的安排有失妥当。因为,《竹影》压根就看不出哪一点与民风民俗有关。可能编者认为竹子是某些地方才有的,因而描画竹影就应该是某些地方的风俗了。其实不然。我们家虽没有竹子,但我可以画树影,还可以画人影。
市场部经理的职责
无法原谅 李佳璐那么,《竹影》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它是一曲天真的童年歌谣,让我们回到童年,去追忆那天真烂漫、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岁月;它更是一曲父亲的赞歌,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循循善诱、可亲可敬、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博学多识的父亲如何抓住有利时机不着痕迹地教育和引领孩子在艺术的天地中翱翔。
《竹影》是轻松的2岁半男宝宝身高体重标准——童年的歌谣。
我们在晚饭后,准备在小院里乘凉,天真的孩子就善于观察天地自然中的一切可能被大人忽视的风景。那犹如“乏了油的灯”的落日,二者之间的联想是多么的自然;那红光“一跳一跳的”,
观察多么仔细;那月光不经意间就放出“清光”,感受多么真切……我们可以惬意地坐在院中,天上是月光朗照,地上是竹影婆娑,这不正是美好童年的象征吗?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要求,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每一项玩的项目中都有对孩子某种能力的训练。他们猜想人影头上的热气的原因,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地方描画竹影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硕的读音
《竹影》是温馨的——父亲的赞歌。
竹影>评估方法可以想见,在当下的中国,一个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晚上会在干什么。成天的书本知识和作业将他们压得抬不起头,仅有的一点想象力早就被老师和家长扼杀在摇篮里,没有时间观察、思考,稍有一点“怪哉是怎么一回事”的疑问,定会遭到家长或教师的呵斥……
丰子恺的童年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惬意”一下,与此同时做一点思维体操、想象力训练、观察力比赛什么的;更幸福的是父亲的宽容和民主。父亲看到孩子在水泥地上乱画,他没有呵斥,而是远远地、静静地看着,等待时机成熟时,他突然走过来。面对孩子的恐慌,解决文题的办法不是简单地宽慰,而是和孩子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孩子的情感很快就和父亲的情感相同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是轻松的,是无所顾忌的,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于是,就有了下文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父亲都为孩子解决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陈述性的问题,是一般的常识性知识。第二个问题是对艺术的认识,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竹画独特的用墨。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孩子进入到艺术的天地,而这样生动的课堂比起教师在教室里的聒噪不知要好多少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大自然是孩子的天然的课堂,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有课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丰子恺的父亲在自然中,在孩子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后,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不能不说,这是一位高明的父亲,有一位机智的父亲,是一位博学的父亲,是一位宽容的父亲,是一位懂得孩子的心理学家。在父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孩子果然对竹画艺术有了自己的感悟:回到堂前,从吴昌硕的竹画中,他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出的艺术奥秘。
我想,丰子恺写作此文,不是要回忆童年的幸福和美好,或者不是主要的;而是要回忆父亲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给予的引领和教育。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赞美父亲机智的教育,对父亲的博学多识感到由衷地自豪。父亲是作者人生的导师,他为孩子指引了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