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故居
翻阅中国近代史,很难再到一户人家能与宁波塘溪沙氏一家媲美。一家五兄弟中,老大沙孟海(1900-1992)是民盟元老,一代书法宗师,任西泠印社社长;老二沙文求(1904-1928年)是广州起义烈士;老三沙文汉是浙江省第一任省长;老四史永(沙文威)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我党的谍报干才;老五沙季同(沙文度)是奔赴延安的革命艺术家,徐悲鸿的得意门生。沙氏五兄弟传奇般的人生,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他们的经历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革命史。
塘溪镇的沙村地处鄞州的东南方,村子不大,却十分有名。经过沙村村口,便可见一棵香樟树屹立,似迎宾小欢迎远方来客。沙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溪,背山像靠着一把太师椅,梅溪如一条白带缓缓从村前流过。从村口沿蜿蜒崎岖的小路拾阶而上,最高处呈北高南低的院落,便是沙氏故居。
沙村村民九成以上都姓沙,据传是宋朝名将沙丙的后代。据《沙氏家谱》和历代传说,沙氏祖籍在四川,本是回族人(据沙孟海考证),后由蜀迁入吴,至宁波定居。沙家世祖沙丙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身边的将军。沙家的先人尽管是武将出身,但沙村人数百年来很注重子孙夜幕
的文化教育,有才学的人在沙村是最受尊重的,出了不少人才。除了沙氏五兄弟外,还有人称狂野派油画家的沙耆。此外,沙村还出了二十几位副教授级以上人才。
故居是沙孟海的祖父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所建,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故居院墙以山石为基,青砖为墙。西墙的一侧有正门朝南而开,院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开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后面有天井,天井紧挨后山,坡上竹影婆裟,繁花争艳,一株由沙文求烈士当年亲手栽植的银杏树如今已高入云端,苍翠葱茏。楼房前原有三开一拱平房以作厨房之用,1989年因发现蚁蛀严重,拆 除并扩大了前天井,使整个院落显得格外宽敞,沙孟海亲书碑文嵌在围墙上,记述了平房改建的原委。
故居楼下共有房三间,堂屋正中间悬挂着一幅沙文求烈士的放大遗像。遗像下面的茶几上,放置着一尊沙文求塑像,出自沙耆之手。中堂右侧的厢房为接待室,里面悬挂着沙耆亲手画的沙文求烈士油画像;廊柱上挂着沙孟海敬录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士,敢于日月换青天”的楹联。中堂左侧的两厢房内设为陈列室,用固定的展览版面28块,分为三部分介绍了沙文求烈士伟大、光辉的一生。二楼中间两间厢房陈列着大哥沙孟海、三弟沙文汉、四弟沙文威、五弟沙季同以及沙文汉的夫人陈修良的事迹,挂有沙文汉与等中珞珈山庄
央领导同志的合影照,橱窗里还陈列着总书记在上海探望沙文汉夫人陈修良的照片和沙文汉、陈修良选集以及他们读过的书籍等。
沙孟海的四个弟弟先后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并成为职业革命者,老大沙孟海却一直以文化人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沙孟海是一位中国书法史上名垂干秋的大师。他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誉为gps简介“真力弥满、吐气如虹”,以其气势宏大而富于现代感,成为当代书坛最有代表性的书风典型。他的书法,尤其是楷书与行草书,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成为当代书坛的高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书法巨匠从精微走向大朴不雕,从执著走向自然的完美结局。
沙孟海不仅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教育家、考古学家、篆刻家、古文字学家,更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只是沙孟海书法成就的耀眼光辉遮盖了他在其他领域的卓越成就。他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终身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杭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 《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写谱》都是他晚年的著作。这些经典之作,饮誉国内,流播海外。
沙孟海父亲39岁那年就因狂犬病去世了。当时老大沙孟海只有13岁,还有4个弟弟。母亲陈龄就把5个孩子都召集起来,家里的情况不好,不能保证所有人读书。只能保证重点,就保你大哥。于是,让4个弟弟都处于辍学的状态。因此,作为一个长子,沙孟海很小就树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等到有所成就,一定要把弟弟们一个一个带出来。沙孟海不负众望,宁波师范毕业后,刚刚当上代课教师,他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把弟弟一个一个地接出来读书。在动荡的岁月,革命的风暴起来了,几个弟弟也都卷进去了。金沙滩
沙孟海曾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国民党上层官场20年,竟然两袖清风,依然是一个秘书,而他身边或周围的人,甚至是他的旧部或学生却一个个飞黄腾达,有的成了国民党中央委员或是显赫的要员。有人因此认为沙孟海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作为蒋介石的“文学侍从”,他虽居要津,但平时深居简出,与权贵不相往来。他的四弟沙文威是中共地下党员,有一次问他:“最近行政院长张说了些什么?”沙孟海竟瞠目无以对,无奈地说:“张是干什么的?我不认识他!”这使沙文威大失所望。但也有人很理解他。就有这么一位朋友曾对沙孟海说:“你这位早在20年代就被誉为“浙江才子”的人被推到官场里来,实在是历史的误会。你的岗位,应该是学术研究。”
沙孟海听了,苦笑了一下,点点头,心想,是啊!历史往往是会捉弄人的,怎么会把我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推到这个位置上来呢!因此,他一直在寻机会,退出这个令人倦厌的舞台,离得越远越好。于是他与夫人包稚颐商量,乘替蒋介石修家谱赴宁波奉化之机会,托亲友在宁波江东彩虹桥租了几间房子,准备修完家谱,就离开蒋家王朝,重操卖字教书的旧业。竹影1948年初冬,他就把夫人和孩子先送到宁波,在这里安下了家。
解收前夕,蒋介石赏识沙孟海的才学,要他去台湾,沙孟海却悄悄躲到上海三弟家中,他不会离开大陆。解放后, 知识渊博的沙孟海,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做文史研究。他远离官场,清雅淡泊,潜心于书法艺术。由于各种因由,曾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两次题写了匾额。不会离开家乡,更不会离开他的兄弟们。沙孟海对家乡怀有特殊的情愫,从他晚年用浓笔重墨写下的那幅“骨相学我爱祖国各地名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从他无偿捐赠家乡的一件件书法佳作中,就能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1983年秋,沙孟海将故居捐赠给鄞县人民政府。鄞县政府为教育后代,将其定名为“沙文求烈士故居”,成为一处爱国、爱乡、爱家的教育基地。沙氏故居常年对外开放,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