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之象——如何理解易经中的“象”?
属龙人的婚姻与命运万物万象皆虚幻,
朵朵浪花纷纷繁。
待到静笃虚极处,
归一终得见本源
从四象开始,我们要接触易经中的一个重要且特殊概念,叫做“象”。
前面介绍的“两仪”和“三才”中,出现了“仪”和“才”这两个概念。其中三才中的“才”我们已经解释了,就是材料的意思,易经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种材料组成。
两仪中的“仪”则是仪仗的意思,我们看新闻,每当有重大国事活动时,都会有三军仪仗队。我们从古装电视剧中也看到,古代帝王出巡时两旁都有武士手持旗、伞、扇、兵器等伴随两旁。所以阴阳就如同两支仪仗队伴随在太极两旁。
古代皇帝出行仪仗
那么四象中的“象”是什么意思呢?
这要从老子说的“三生万物”来理解,道以及道所生的一、二、三都是构成宇宙的基础材料、基本形态,到了三所生的万物就有“象”,万物万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现象、表象、形象、影像、幻象。
人生的感言
“象”不仅仅是指我们肉眼所能看见的东西,凡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感知的东西,包括我们借助各种设备和仪器所能感知的都是“象”。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我们无法认识作为万物本源的“道”,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只是
宇宙万物的“象”,或者说是本源借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识投影。
因此严格来说,我们所见到的宇宙万物都是“象”。
我们之前说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我们的观测而存在。考虑到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只是万物的象,并不是万物本源,因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现象世界。
现象世界因我们的观测而存在
即便是在物理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我们的观测对实验过程的影响最终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象”,即光的波动性或光的粒子性。如果我们关闭我们的六根,那光是否还存在呢?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否还是个问题呢?
比如我们见到了一个苹果,看到了它圆圆的形状和红红的颜,但我们实际上见到的只是这个苹果在我们大脑皮层中产生的一个映像,一个投影,是一个“视觉”而已,这个映像是虚幻的,并不是苹果本身。系统变慢
我们将苹果抓在手中,感受到了它的硬度和温度,这也不过是“手感”、“触觉”而已,是一个关于硬度和温度的幻象。
520告白甚至是当我们将苹果吃到嘴里,感受到了它的甜脆,也不过是“口感”而已,是一个关于味道的幻象。
当我们说“苹果”这个名词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苹果的图形,其实不论是“苹果”这个名词,还是头脑中形成的苹果的图形,都是幻象。“苹果”这个名字也不过是“名可名,非常名”。
除了“象”之外,还有一个“物”的概念,也是需要我们厘清的。一般我们习惯于将物与象对立,认为物是那个真实的存在,象则是物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苹果放在一张桌子上,从物的概念来讲,有苹果和桌子这两个物。基于这两个物,我们就分别有了苹果和桌子的两个象。但苹果和桌子仍然是本源的变化而已,有着同一个“如如不动”的本源。
象不是物,只是人通过感官对物的扭曲和变换。物、象、名与本源的关系是:物是本源的变化与显现,象是对物的认知,名是对象的定义。
本源与物、象、名的关系
但相对于本源来说,物也是象,名也是象,是广义的象,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存在,都是象。
“象”与“物”的这个关系似乎很抽象,很玄幻,但实际上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八卦的创立就是伏羲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象”进行观测和推理后得到的, 孔子在《系辞传》对伏羲观象设卦的过程作了详细解释:
易经风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伏羲所观测到的只是物的象,而不是物本身,更不是本源。伏羲所创立的八卦的作用也不过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德”是指万物的功能和德性,“情”是指万物的性质和形态。
不论是德还是情,都只是停留在万物的“象”的层面,未能接触到物质的本质。而为了能够明了万物本源,就必须逆着易经的万物生成模型从万物向前推导,推到八卦、四象、三才、
两仪、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