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经典问题探究
《桃花源记》经典问题探究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下面是关于课文的一些经典问题探究,一起来看一下吧。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三年级作文
对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不到的。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桃花源记陶渊明10、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11、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写作特
使用协议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2、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凤毛麟角是什么意思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
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