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鉴赏
---刘志杰
一:提炼已知,挖掘储备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二: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三:体味诗情,把握意境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这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寻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 四:品析、挖掘语言美 诗歌难于解读,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 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它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五:设题解题: 此类题应避免:曲解字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无限拔高;鱼目混珠;故意反说。 六:赏析技法:根据以上咱们可以简单得出以下几点诗歌答题技巧: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四、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在诗歌练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步: ①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看作者(了解作者风格及其时代背景); ③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 ④看名句(诗歌重点往往在其间); 水爆肚 ⑤看题干(题干必须看清要求,并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而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练习一: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古代诗词经典
练习三:阅读藏克家的《老黄牛》,完成1—4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老黄牛》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老黄牛》
1.“绍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选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项 ( )
韶光:①美丽的春光 ②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奋:①鼓起劲来 ②摇动;举起
A.①①元宵节主题班会 B.②② C、①② D、②①
2.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B、现代诗歌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3.“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4.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训练参考答案:
(三)1、C 2、A 3、D 4、D 少女时代成员
练习四:阅读汪国真的《回首》,完成1—6题
曾总想穿过
那段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多种所有制经济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1 诗中“最无暇的时光”指的是什么?
2 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也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顿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的意思是什么?
6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青春的美好时光/童年
2.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走过的足迹,就是过往.
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便知该如何珍惜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过去的时光在懵懂与疏狂中飞快流逝
4.回忆过去,叹息流年之快
5.恨时间过的太快
6.要珍惜时间,珍惜现有的美好的青春
课文精文诵读:
《乡愁》
----余光中
抒情诗歌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