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赋联写作》
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五言绝句的平仄有四种固定句型:
    A仄仄平平仄  B仄仄仄平平
      C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平
    在每一种句型前面加上“仄仄”或“平平”,就构成七言绝句四种平仄句型: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以四种句型为首句,按粘对原则合理组合,就构成了七言绝句的四种平仄模式:
    仄起式 D
圣祖仁皇帝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C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B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启动仪式主持词平平仄仄,美尼尔斯综合症仄仄平平。
    平起式A
楼益华
      长裙怎么搭配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注:标红位置表示可平可仄。
几何    在四种句式中,ABC句型的第一和第三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唯有D句型的第三个字,只能为平声,不能可平可仄。因为如果变成仄声,“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了。不可以,但这一句的第一个字,仍然是可平可仄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
    由于在七言近体诗当中,第一和第三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民间有种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说,在七言近体诗中,第二、四、六字和韵脚字必须严格按平仄写,第一、三、五字经常是可平可仄,要求较为宽松。但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并不准确。按照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以及大部分诗词专家的意见,七言近体绝句的平仄,在不犯孤平的前提下,一三不论,二四五六分明。
    我们来看诗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长征人未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教胡马度阴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关”、“还”、“山”在十五“删”韵。“教”读平声。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人”字不合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人”字也不合律。古人写诗,偶有不合律处。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但此诗前四句基本不合律,体现出从七言古诗向七言律诗过渡的特征。当然,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人作诗偶尔不合律,就放弃对格律的学习。不合格律和不懂格律有根本区别的。我们既要学习格律,但又不能被格律束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突破格律。
有一些常见的诗歌,了解格律后再读,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有一些小朋友在背诵第三句时,往往会误背成“满园春关不住”,似乎这样更顺口些。“满园春”和“春满园”意思差不多嘛,为什么一定要写作“春满园”呢?原来,这首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只有写作“春满园”才符合“仄仄平平”的格律要求。单独看这一句,写作“满园春”或“春满园”都没问题,但与第四句连起来读,“春满园”(仄仄平平)与“一枝红杏”(平平仄仄)前后呼应,音响效果比写作“满园春”要好很多。古人写诗注重吟咏,往往在意象音律臻至完美时才肯定稿,这也是古典诗词显得精致优美的重要原因。
我们再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凿”,是入声字
        粉骨碎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骨”、“白”是入声字
    第三句,也有一些人会背成“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作为一个成语,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词的语序--为什么一定要写作“粉骨碎身”呢?这也是因为此诗的平仄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