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
一、导入
官德就是指为官的职业道德,“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我们的执政队伍,相对于普通众来说,多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民建立在对为官者的信任的基础上赋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代替民众行使公权力,这个权力的行使一定是为了全体民众利益,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因此,人们对为官者的官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官者不仅要做社会道德的典范,还要做行驶权力中的公正的典范。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五
德”用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在2011年的10月,深圳一个公务员廖某打骂父母的新闻一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闻上是这么说的: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多次扇母亲耳光。还说廖某是北大的硕士。深圳、公务员、北大硕士,加深了廖某打骂父母的罪恶。廖某的邻居评论,在社会上,父亲教训儿子的事经常听见,儿子打父母很少见,这个儿子还是读过很多书的,“书给狗读了,也没教育他尊敬长辈。”
没过几天,北大马上做出反应,发表声明说:深圳殴打父母公务员并非北大毕业生。北大蒙羞也意识到
大学教育要注重德育。立刻出台新规,北大“校长推荐”:不孝敬父母者不得推荐。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中央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同样是在2011年10月,表示该部门近期也一直在制定相关文件以加强干部的“德”的培养,近期将下发一个关于干
部“德”的考核的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孝道等也包含其中。国家公务员局也透露出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
生“德”的考察。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深圳吸取教训,12月份新闻有报出,深圳公务员面试全程考“德”。
针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什么人骗别人也骗自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涌入,使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的走向多元化。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从政的道德问题。学习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内容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公司工会(一)忠君爱国(对上)
忠不是表现为对于君主的阿谀奉承,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刚正不阿、坚守原则、敢进直言:“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二)以民为本(对下)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亲亲我的宝贝吉他谱爱民如子,顺应民意,惠民之实
血薇(三)秉公去私(做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是为政德根本原则,为官能公则事成威立。
(四)清廉俭朴(生活)廉者,政之本也。清廉、节俭、戒贪三方面展开。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职,不为外物所诱。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戒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贪赃枉法是官吏的大耻。
(五)勤勉谨慎(敬业)
(六)修身正己(自觉)“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
三、中国古代加强官德的措施
(一)教育树德
教化是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官德教育,首先是制定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告诉官员们应该怎么做。
1、以德修身
儒家思想提出了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行为修养在内的修身方法。
(1)道德修养主体的自觉性“为仁由己”。儒家认为,个人的人格完善是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提出:人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近处着手,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2)道德修养要固其根本: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中固有的“四善端”,而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求“放心”,发扬人性中本有的善性,以抵御外界诱惑。(3)道德修养要深入反思:反省內求。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这里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虚心学习,把贤人看做是自己道德修养的标尺。看见不贤的人之行为,就应该深刻反省自己,是否自己也曾经犯过与他相同的过错。儒家认为,人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进行反省,以不断督促自己道德的进步。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论语》中
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孔子得意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
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4)道德修养要洁身自好:慎独。慎独,是指在个人处在单独的情景中,或者是
道德修养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或者是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无监督和督促,仍然要谨慎小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仍然和平常表现相同,行事正道。《礼记·中庸》(西汉·戴圣)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译】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要做到慎独,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形成道德习惯,使自己的行为自然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5)道德修养注重践行:博学、力行。博学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不至于陷入到孤陋寡闻之中,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世界的规律。博学多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道德修养中,博学也是培养和成就其君子思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儒家既注重“博学”,又强调“力行”,也即把所学的修身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孔子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而且更难做到。修身的目的不但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
是“行”,即道德实践。学与知都是为了“行”,人们修身养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中践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只能是根据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行为。
2、为官之道
古代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主要方式有:
(1)通过皇帝的诏令,进行训诫和提醒,要求官员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凭良心办事、如何尊君爱民、如何施行惠民仁政,同时,通过律令诏书,对败坏风纪、不识大体、违法犯法进行严加训诫。
晋朝曾颁布《五条郡县令》,规定各级官吏尤其是郡县官吏必须按以下五条要求来约束自己。(1)正人先正己,注意以身作则;(2)勤于政务,了解百姓疾苦;(3)抚恤孤寡,扶贫济困,不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4)忠于职守,抓好生产;(5)维护纲纪官风,谨防违法腐败。唐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规《唐六典》,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完整的官吏道德法典。其中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所谓“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为德慎公勤。德义有闻就是政治品格高尚,上下公认;清慎明著就是清正廉明,办事谨慎,人所共知;公平可称就是处理问题非常公道,受到赞扬;恪勤匪懈就是勤恳守职,从不懈怠、出错。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颁布了《诫谕百官辞》,根据文、武官员的不同特点,分别规定了“文七条”和“武七条”。与朝廷加强对官员诫谕相呼应,一些官员纷纷撰写官箴,从官员的从政品德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官员提出劝诫。最著名的如武则天钦定的《臣轨》一书,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为经纬,集历史上官员修身养性的言论和史实,阐明为臣者正心、诚信、爱国、忠君之道。书成之后便成为臣僚的座右铭和士人贡举习业的金科,也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官德必读之书。
同时,最高统治者不时提醒和规劝官员要修德,要廉洁从政、真心为民。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就对身边的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忘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②。’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