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一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文员简历范文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小星星简笔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起,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sqlserver2005 六.《月夜忆舍弟》诵读比赛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二
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
精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
赞美月亮的诗句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欣赏着学生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离婚协议书范本2019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诗歌题为月夜,但是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而由望月转入借月夜的抒情,过渡十分自然。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亲人的四处流散,寄书不达,生死茫茫,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读到此句,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观全诗,秋日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赏明月,引起诗人“倍思亲”,,字里行间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真是景中有情,有声有,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的方法,如:“看到题目,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若是你身处秋天的边塞,你会感受到什么?”、 “若是你许久不知道远方亲人或朋友的信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此时此刻,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掌握“抓信息、品诗句”来赏析诗歌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工具书、字典来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胞弟的苦苦思念,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对于诗人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上炼句的工力,恐怕难与理解透彻,诗人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而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赏析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品析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的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