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下编)答案
25-26  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1、填空题
1、1993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    王晓明          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                    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  九十                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 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  散文    热”。
4、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重要作品如 余华            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苏童            的《米》、《我的帝王生涯》;  刘桓            的《苍河白日梦》等。
5、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例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记》; 叶兆言                  的《夜泊秦淮》系
列; 刘震云                    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
6、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文学中也有继续,如  王朔          的《动物凶猛》, 王小波                的《黄金时代》等。
7、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  张承志        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  韩少功        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史铁生的散文《夜行者梦语》;              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等。
青山横北郭8、“个人化写作”,或称“  私人化            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
990年代,尽管现实主义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退出文学舞台,产生了  陈忠实        的《白鹿原》、 张炜            的《九月寓言》、              的王安忆《长恨歌》等重要作品。
10、1996至199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
是有河北“        三驾马车          ”之称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由于一批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问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以至1996至1997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丰收年”,将这批这批称为“ 现实主义的冲击波              ”。
12、1998年由朱文发起的“  断裂          ”问卷和  韩东            的“备忘”所引发的争议与批判,可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
2、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3、简答题霜冷长河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鸟鸣涧翻译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27-28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  新生代诗歌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
2、新生代诗歌在反抗    朦胧诗                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
3、新生代诗歌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  韩东          的《有关大雁塔》、 于坚            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4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最典型的例子是韩东的诗《  有关大雁塔                    》,是反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的崇高诗旨而作的。
590年代,实验性的诗歌团体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的“  他们文学社            ”。
6、“他们文学社”1984年冬在  南京            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共出过9期《 他们              》杂志。
790年代诗坛,与“他们文学社”持相似诗歌观的,还有四川的“  非非主义      ”和“ 莽汉主义  ”。
8、“    非非主义        ”的实验诗歌活动由周伦佑、蓝马等人于1986年在四川          组织发起;相对于诗歌实践,其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
9、“  莽汉主义        ”的成员有万夏、胡冬、马松等,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其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
10、“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韩东  的诗《有关大雁塔》。
各位同仁11、“非非主义”将反抗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 莽汉主义          ”则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
121984年,翟永明创作了她的著名组诗《 女人          》(20首),并以文章《 黑夜的意识      》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131985盐酸索他洛尔片年唐亚平以黑意象构成了11首组诗《  黑沙漠        》,表现了一种陌生而令人吃惊的女性生活世界。
14、伊蕾在1986年以14首组诗《    独身女人的卧室              》,使女性诗歌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15  翟永明          80年代创作中所发掘的“黑夜意识”,几乎成为一代女性诗人所钟爱的独特语境,黑夜和黑的背景成为女诗人一段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调。
16    于坚        发表于1994年的长诗《  0档案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全诗模仿了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
1780年代中期,是  于坚          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代表作品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
18、于坚1986年发表成名作《  尚义街六号            》,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代表性诗人。
19、在诗歌创作之余,于坚还坚持写作诗学随想和诗论,结集为《 棕皮手记        》与《人间笔记》等。
20、《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
21    韩东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民间文学刊物《  他们            》,成为 “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
22、《 有关大雁塔            》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
23、韩东提出著名的“ 诗到语言为止              ”的诗学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24、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 学者散文            ”与“文化散文”创作的繁盛局面。
25、“ 新学人散文              ”和“老学者散文”一起,形成了90年代“学者散文”的丰富内涵。
2690年代,“美文”的创作也有重要收获,比如以西部边陲生活为背景的  周涛        和以西北独特文化面貌为背景的  贾平凹                的创作。
2790年代,一些小说家的散文创作,因发自本人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如  汪曾祺          的《蒲桥集》、张炜的《融入野地》、韩少功的《  夜行者梦语              》等,都是抒情散文的佳作。
28、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王小波,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