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选择
2、中国当代文学起点:1949年7月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新中国文艺工作指导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扬解放区文艺运动报告《新的人民文艺》将解放区文学作为新中国文学楷模
新中国文学创作时代特和总体风格:写重大题材和主题、塑造英雄形象、形式和风格上的民族化大众化。
茅盾国统区文艺情况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3、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历史性转折: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 北京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周扬报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三个关系:文艺同政治、文艺同人民生活(最基本,决定作用)、文艺中继承传统同革新的关系。
4、文艺工作指导方针:“双百”“二为”
舌头红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提出
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执政党对文艺方针的调整)
5、两结合: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理论来源,成都会议的讲话。现实依据,和新民歌运动。1958年《红旗杂志》发表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道路》正式提出。
三结合:领导出思想、人民出生活、作家出技巧(集体创作)中林彪提出。三结合第一个作品,《虹南作战史》。
6、三大批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1953——1955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对广大作家最有震动的文学界内部批判:1951年对萧也牧“小资产阶级文艺倾向”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
新民歌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本《红旗歌谣》
7、用“民间”的形式,写“民间”的故事的作家是:赵树理
圣诞节英语手抄报具有史诗风范和史诗情节的小说有:《红岩》《红旗谱》《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百花文学代表作:《组织部来的年轻人》批判的官僚主义人物——刘世吾
流沙河《草木篇》;陆文夫《小巷深处》
8、郭小川政治抒情组诗《致青年公民》(七首短诗)
包括:《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把家乡建设成天堂》、《人民万岁》、《让生活更美好吧》、《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时代矛盾、迷茫、惆怅、困惑《望星空》
抒情诗的叙事化: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民间叙事诗的整理,主要是少数民族诗歌的收集和整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史诗《梅葛》、蒙古族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史诗《格斯尔传》、藏族《传》、傈傈族长歌《逃婚调》、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娥并与桑洛》,壮族神话诗《布伯》、回族《马五哥与尕豆妹》
8、十七年文学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以诗为文的作家:杨朔
9、60年代历史剧代表作:郭沫若《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17年话剧精品:老舍《茶馆》
10、导火线: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
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的召开
全面展开的纲领性文件《5·16通知》
具体指导的文件《部队文艺工作会谈纪要》
《纪要》基础: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根本任务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海港》 《红灯记》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现代芭蕾舞剧:《红娘子军》 《白毛女》
现代交响音乐:《沙家浜》
地下手抄小说代表作:《一双绣花鞋》 《第二次握手》
11、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是:顾城
二、名词
1.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特指以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起点的,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大陆文学,是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发展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以后所产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过程,它延续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在1950年代后期,1970年代末以后得到广泛运用。
膜拜什么意思2.第四次文代会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11月召开于北京。大会总结了三十年来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文学的任务。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清理和批判“左”的思潮,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的起点、新的里程碑。
3.“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提出打破了文艺界和知识界多年沉闷、压抑的空气。这一命题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存在的矛盾性因素和这一比喻性概念的含混,既让具有不同立场的知识者寄托各种想象,也给政策制定者和施行者留出根据不同情势阐释其内涵的广阔空间。
4.“二为方针”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二为方针”。始见于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理论来源是《祝辞》和1980年1月《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二为”方针的提出,反映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对过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修正。至此,“二为方针”与“双百方针”一起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
5.《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的短篇小说,原载1950年《人民文学》第1卷第3期。小说塑造了“我的妻”—一个“
新妇女”形象:从一个单纯朴素疾恶如仇的革命者转变成包容宽广高瞻远瞩的建设者。“新妇女”的形象实际上在强调阶级冲突的时代承担了一个朦胧的阶级共处、阶级和解的意图 。叙述者本着一个阶级故事的原则却讲了一个违背阶级原则的故事,因此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6.“根本任务”论
根本任务论即所谓“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最早由江青提出,该理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倡导写“英雄典型”“新人”等理论推向极端。塑造英雄形象的问题被提到阶级斗争和文艺领域中谁对谁专政的高度,强调文艺作品中塑造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必须是“高大丰满,光彩夺目,完美无缺”的。落实到创作方法上就是所谓的“三突出”。
7.中国当代作家武训现象
尽管武训生于战争前两年,死于甲午战争后两年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但时代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他的所行所思与洋鬼子打进中国之前毫无两样。武训作为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传统梦幻——“学而优则仕”、“禄神崇拜”的人格体现。这种“行乞兴学”的苦心孤诣,其实质不过是农民对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的依附和皈依,是和鲁迅都曾经痛斥过的农民的“奴隶根性”的“雅化”的体现。
8.“文艺黑线专政”论资产抵押
1966年2月20日,由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一起整理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就是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该理论认为,新中国成立十多年来,就是由“黑八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由黑线人物组成的队伍、由这些人物的创作、支持的“毒草作品”结成一条又粗又长的文艺黑线专了无产阶级的政。
9.“三突出”
是根本任务论落实到创作方法上形成的一条人物关系法则。即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就美学属性而言,具有强烈的古典主义倾向。
10.长篇小说创作首次高潮
从1957年《红旗谱》出版到1961年《红岩》问世的五年间,集中涌现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十七年的优秀长篇小说,基本上都出现在这几年之中,这被看作是新中国长篇小说
创作第一次高潮。
11.一本书作家
“中心作家”大多学历不高,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有限的生活素材与情感体验很快消耗之后,写作的持续发展便成为难题。于是,“高潮”便是“终结”的“一本书作家”,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
12.“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山西省一批作家以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而形成的一个非社团性质的文学流派。 孕育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形成于五十年代,繁荣期是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这一流派的旗手是赵树理,主将有马烽、西戎等。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彩,题材内容都是描写山西省太行山区和汾水流域的农村生活。虽然这一流派在形式上并没有共同宣言,也无创作上共同遵循的纲领,更没有成立时间,但大家仍然把它看成一个 “流派” 。
龙盘虎踞13.农村小说
特指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相对于“乡土文学”,“农村小说”是一晚出的概念,作为对中国乡村生活的关照、想象和书写,强调社会政治生活“空间”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变革,中国乡村在“乡土文学”中被表述为以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而在“农村小说”中则被表述为以阶级关系和革命性变动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14.《三里湾》
赵树理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发生在山西省一个小山村的两件事:开渠和扩社以及四个家庭围绕着这两件事所展开的较量,同时穿插描写了三对青年的婚姻恋爱纠葛。 这是当代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它诞生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之前,对以后出现的同类题材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和指导意义。
15.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海港》 《红灯记》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现代芭蕾舞剧:《红娘子军》 《白毛女》;现代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江青的政治资本,也是四人帮在文艺领域中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
16.“白洋淀诗”
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插队”,如根子、多多、芒克、林莽等;另外,一些其他地方的知青,与他们关系密切,经常交流看法和诗艺,如北岛、江河等。他们的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体性,被称为"白洋淀诗"。他们的创作被看作是“朦胧诗运动”的先声和准备。
17.《创业史》
作者是柳青,于1954年动笔,于1960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作品‚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受到了人们的肯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