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古诗《春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颔联)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分四联,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
C.全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描写所见景象,后四句传达感叹忧愤之情。
D.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C.尾联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派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C. “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A.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B.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春夜喜雨赏析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D.尾联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笔记本电脑蓝牙4.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
A.首联写春天降临沦陷破败的长安城,诗人借此表达了念家悲己的情感。
B.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写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
C.颈联中,“连三月”表明战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
D.本诗情景交融,含蓄凝练,言简意丰。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写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想到自己渐已衰老,内心愈加痛苦和愁怨,一个“浑”字,使得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愈加更加丰满。
7.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烽火”是借代战争 )
A.首联写望中所见,描绘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睹物伤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痛。
B.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C.颈联写因战乱,长安城大火持续了三个月,致使家信无法及时抵达,所以“家书抵万金”。
D.尾联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8.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B. 颔联运用拟人和对偶 )
A.首联写望中所见,春天降临,国都却是沦陷后的残破不堪,令人望而伤怀。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乐景写哀情,借花鸟传达出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
C.颈联写出诗人因战事消息隔断,不知家人近况的焦急心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尾联描写诗人自己的苍老之态,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9.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此时作者被囚于长安,不得归家。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山海关简介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10.选出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是寄情于景的写法; D.委婉含蓄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不是“直接”)
A.这是一首近体诗,属于五言律诗,这首诗的韵脚是深、心、金、簪。主要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别的感情。
B.诗歌开篇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一个“破”字,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情,为全诗创造了凄凉的气氛。
C.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寄景于情写法,借助于花鸟来表达内心的忧伤痛苦之情。
D.尾联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直接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E.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滞,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并无展现对“春天的思念” )
A.诗中的一、二句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句子,由于国家破败,国都沦陷,所以都城里的春天失去了往日光彩,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诗人看到国都的残败景象,看到花开而流泪,听到鸟叫也惊心,这使他更加担忧家人的安危,以至于忧愁搔首,青丝变成疏短白发。
C.诗题的“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前程的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之情。
D.这首诗蕴含着强烈的忧国思家的情怀。同是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这是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
12.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颈联将人的情感投射到花和鸟上,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部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连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意象丰富: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花草树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都在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无赞美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滑炒藕片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面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面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A.首联描写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的景象。
B.颔联描写花儿开得明艳,鸟儿叫得动听,诗人被美丽的春景感动得落泪。
C.颈联揭示出残酷的战争、连绵的战火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原因。
D.尾联以稀疏的白发写出衰老之态,体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心境。
1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入冬以来战火愈烧愈炽,无中生有 )
黄绢幼妇A.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沦陷的悲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C.颈联写入冬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思念。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苍老之快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8.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热情奔放”应为“含蓄凝练”)
A.首联描写了春望所见,以一个“破”字,一个“深”字,写出了山河破碎,长安城内草木茂盛荒芜、人民离散的破败景象,融情于景。
B.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亲人的感情。
C.颈联中“烽火”指代战乱,“连三月”写出战乱之久,“抵万金”直言家书难得,表现了战乱中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急切心情。
D.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言简意赅,而又热情奔放,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饮食健康
19.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抵万金”运用的是夸张)
A.首联中“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令人满目凄然。
B.颔联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C.颈联中“抵万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D.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怆、悲凉。
21.选出对《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C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
A.诗篇开头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论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这样理解:面对战乱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家人的书信和万两黄金一起抵达。
D.“白头播更短,浑欲不胜”通过写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