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优秀7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表演课本剧,加强对寓意的理解。
4、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成语知识,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以前的一个学生马小虎胸前挂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小马虎,他一边哭一边说:“张老师,我又粗心大意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大家愿不愿意帮助马小虎同学?
生:愿意!
2、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看到第一题。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治好马小虎的病?
生1:“戳”是翘舌音。
生2:文中“矛盾”的“矛”没有草字头。
生3:文中“锐利”的“利”应该是“锋利”的“利”。
师:看来大家的医术都很高明,我替马小虎同学谢谢大家。
3、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一下第二题的三个词语?
生1:“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
生2:“张口结舌”的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生3:“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食物中毒吃什么 三、研习文本:
(一)、听录音,练习朗读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听一下录音,比较一下录音读的和你读的有没有不同,并且思考《导学案》第三题的几个问题。
生:(用心聆听录音后自由练读)
元旦日记200字 (二)、分角朗读师:录音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勇气和录音赛一赛?
生:(分角朗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三)、分析课文内容
1、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第三题)请同学们分组思考一下《导学案》第三题中的题目。
生:(分组讨论问题,派出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四)提升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有没有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列举自己或同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还会让自己再自相矛盾吗?
生:(发表看法,表示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四、表演课本剧:
师:我知道咱班的同学不仅读书很棒,表演也很出,听说有的同学还精心准备了道具,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生:(分角表演课本剧)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
五、知识积累:
师:成语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它用简短的文字告诉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内涵,想要学好成语,需要平时用心积累。我这里准备了一些以“自”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你还能出哪些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小黑板出示20个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
生:(齐读后讨论成语的含义)
牡蛎怎么吃 六、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成语,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希望把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到课下,有没有信心?《导学案》第四题是自相矛盾的原文和作者韩非子的简介,请大家课下认真阅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另外,把你学习本文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豆角炖肉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亡羊补牢教案 (2)出示生字: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差使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重点词语在意思。
3.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熟读课文。
2、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