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通用5篇)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你能告诉我们学了哪些寓言吗?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亡羊补牢教案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交流:课文说了多少遍牧羊人丢了羊?
  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出再次丢羊的句子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黑板: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这次邻居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总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建议后,他不再丢羊了。可见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听听别人的建议,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瑞典队 听完故事,你是说楚王丢了羊吗?那么庄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顺藤摸瓜是什么意思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的故事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是多么有意义。你愿意告诉它吗?
脍怎么读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学生喜欢听寓言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寓言。看老师写题目:迟到总比不到好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迟到总比不到好是习语。这本习语中有你不懂的单词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一句话说出羊死了之后补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橘园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已经丢了好几次羊了。为什么?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黑树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