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校 小学部 王珏
以《猴王出世》为引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教材简说】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侧重于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猴拜为“猴王”。结合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名称变化对人物展开深入分析,理解其“猴性”、“人性”、“佛性”的步步升华。从而成为导
读《西游记》的切入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并为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提供一些便捷的学习方法,即通过以主人公为线索的思维导图,结合主要情节整理内容框架,从而提升学生自己理解探索文字的能力。也希望借助课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阅读兴趣。
课题
21* 猴王出世
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了解石猴怎么成为“美猴王”,并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3、引发阅读名著兴趣,初步了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系统配置 
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展现自我的机会,锻炼从文本中体会人物性格塑造的能力;小组探究,了解孙悟空的精神品质。
及时将人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体会《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变化与成长,从而深层次理解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体会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通过师徒情深、普度众生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提升阅读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兴趣,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1、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难点:认识《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由“猴性”到“人性”再到“佛性”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可贵的精神品质引发探索与思考。
教学
用具
课件、视频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情景设置法
课时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观察老师身后的图片,听着熟悉的旋律,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么请问同学们:
1)《西游记》这部小说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今天让我们从课本中到答案。
二、课文感知、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读这类课文之前,不妨先来看看阅读提示。看看我们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一)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3、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你认为这是个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怎么样?
是的,这简直就是一个仙境宝地啊!
4、请同学们在思考,为什么写石猴要现在一大段文字形容这石头所在的环境?
对!这样的方法为后文做了铺垫,这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 
这种写作方法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5、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石猴有什么特点?
引导感受石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友和善、顽皮可爱的特点。
儿童老虎画
(二)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习三、四自然段,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谁能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告诉我们石猴怎样变成了美猴王?
那么,你从课文哪些重点字词句中体会到了石猴能成为“美猴王”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感受石猴机智敏捷、勇敢顽强的特点。
总结:所以,在课文中,也是《西游记》第一回中,我们看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你认为这是一直怎样的猴子?
三、初步导读,探究人物变化形容发财的成语
1、众所周知,石猴在《西游记》中不仅仅有“美猴王”一个称呼,谁知道他还被叫做什么?
2、请大家结合自己读过的原著内容,将这几个称呼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先叫什么?后来又因为什么改名改称呼?
3、想知道石猴、美猴王名字的变化,不得不提及他的师父。
同学们知道他有几位师父吗?分别是谁?
菩提老祖——孙悟空
菩提老祖为他取得名字是什么?
阅读故事,如果你是孙悟空同师门弟兄你会想什么?
再接着读下去,你又看出来孙悟空的什么特点?
这时候你还将他看做一只“顽劣”的猴子么?
你认为他此时更像什么?
哪里还能看出孙悟空的“人性”?
4弼马温
孙悟空学成后回到花果山,本领强大,惊动了天庭。于是被请上天封了一个官职。
出示选择题
弼马温是几品官?( 
  A、三品 
  B、六品   
  C、九品   
  D、没品        为什么?
5齐天大圣
孙悟空得知真相后并不服气,一怒之下回到了花果山,并自称什么?
  居然敢自称“与天同齐”这可不得了,发生了什么?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大洲6唐玄奘——孙行者
最后是谁救了他?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真实故事创作出来的,其中谁是现实中的原型呢?他做了什么事?
出示人物简介,到关键信息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不畏生死,西行取佛经,渡化众生。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唐僧也为孙悟空起了一个名字叫什么?
四、升华情感、领悟人物品质
1、正因为担负着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孙悟空一心保护师傅西天取经、寸步不离。是这样的吗?
小组谈论,说说离开过几次?
分别因为什么?
1悟空棒打一片,把强盗全都打死了。三藏见悟空打死了人,恼怒道:“你无故伤人性命,没有一点慈悲之心,怎能做得了和尚,去西天取得真经?”这猴子最受不得人气,听到师傅那絮絮叨叨的话后,忍不住火起,道:“既然你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了西天,那我走好了!”说完
“呼”的一声,转眼就无影无踪。
分析两次孙悟空有什么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
畅谈体会
请用四个字评价这种感情
唐僧得知真相后急忙向悟空赔礼道歉。
你通过这个小情节体会到了什么?
升华总结:
所以同学们,我们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例如家长、老师、同学、兄弟妹难免会有小误会小摩擦。但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彼此沟通、宽容才能使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遇到问题更多换位思考,懂得交流、理解才能使自己更加成长。
但是生活中确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此时此刻你又会想些什么?
小组谈论,派代表回答。
引导思考:
我们不但学习原著,更要尊重原著。而不是低端的利用文字表面作为噱头去盈取利益。
2、孙悟空向来给你留下来伏妖降魔、正能量满满的印象。请大家欣赏一个小视频,观察歌词中的孙悟空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心感受?
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点忧伤,有的难过
惆怅,迷茫
思考:
祥林嫂原文为什么孙悟空会有这样的情绪呢?
对比《猴王出世》中你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孙悟空不得不跟着唐僧是因为头上有金箍。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么?为什么?
所以此刻的孙悟空已不仅仅是猴,是人,更是“佛”的存在。
最后还被封为“斗战胜佛”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所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孙悟空成为不寻常的英雄。
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完成导学单练笔内容。
小组分享交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其实我们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不断变化、不断成长。他由顽劣的“猴性”过渡到知仁礼的“人性”又到坚持大义为普度众生舍小我的“佛性”升华,相信你认识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人物。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复杂而多元的。希望大家能从原著出发,更好的学习体会,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1、下面,在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希望大家欣赏的时候认真理解歌词中师徒四人齐心合力,西天取经的可贵精神品质。并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成为督促自己进步的不懈动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展示师徒四人图片并播放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西游记》!
说说喜欢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情节
出示问题
小组间畅所欲言、相互分享
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自由朗读阅读提示。
请同学说说有哪些要求。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在关键处做旁批
指名答: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特别美,不是一般的地方。
小组谈论,分享想法
干练正因为石猴环境与众不同,更加体现了之后孙悟空更加神通广大、降妖伏魔,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结合内容,畅所欲言,提示将其性格特点的字词批注在“导学单”上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3)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为众猴到了一个好去处,有胆有识被推选为美猴王。
【板书】石猴、美猴王  猴性
小组谈论,对比众猴“顽劣”进一步感受石猴的有勇有谋并以理服人。
派代表全班交流。
可爱、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机智勇敢,以理服人
有智慧,有胆识
齐天大圣、孙行者、孙悟空
弼马温、斗战胜佛
(屏幕展示)
小组谈论,试填写导学单相关内容
两位
菩提老祖和唐玄奘
孙悟空
     
菩提祖师听了大喝一声:“你这猢狲,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想要怎样?”
  说罢, 跳下高台,手拿戒尺,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进里面,把中门关了,扔下众徒弟而去。
孙悟空调皮捣乱惹师傅生气
悟空说:“师父昨天用戒尺打我三下,是教我三更时候留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把中门关上,是叫我从后门进来,秘密传道给我。
我认为孙悟空特别聪明,能察觉到师傅的言外之意。
人!【板书】孙悟空  人性
对师傅毕恭毕敬,言辞尊重
弼马温
瘟神、养天马的马夫
【板书】弼马温
没品
为了镇压孙悟空,怕他闹事
【板书】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有二郎神、哪吒、托塔李天王等等。
上演一场“大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唐僧
指名结合课前准备及原著阅读回答问题
唐玄奘,是唐朝到印度取经的一位高僧。
取经是为了传播信仰,普度众生
传递的是可贵的精神财富
进一步说明师徒西天取经也是为了普度众生,行大善,积大德,天下苍生幸福而满足。
【板书】 孙行者
不是,孙悟空也离开过唐僧
出示两次离开原文:
2)三藏叫沙僧从包袱内取出纸笔,写了一纸贬书,递给行者道:“猴头!我不再要你做徒弟了!你我永不相见!”
  行者只得接了贬书,道:“师父,我也跟了你一场,不想半途而废,请受我一拜,我也去的放心。”三藏转过身并不理他。
  行者见他不理睬,就使了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变成三个行者,连本身共四个,四面围住师父跪地下拜。三藏左右躲不开,只好受他一拜。行者见师父不肯回心转意,只好含悲忍痛,纵起筋斗云,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孙悟空从蛮横不听从师傅变成为师傅着想一心保护师傅,即便被错怪也放心不下
【师徒情深】
图片展示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展示现实生活中,身穿孙悟空、猪八戒衣饰卖“唐僧肉”的烧烤小贩。
这样的行为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应当予以抵制。
观看《悟空》视频
歌词:
叫一声佛祖 回头无岸
跪一人为师 生死无关
善恶浮世真假界
尘缘散聚不分明 难断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我有这变化又如何
还是不安 还是氐惆
金箍当头 欲说还休
我要这铁棒醉舞魔
我有这变化乱迷浊
踏碎灵霄 放肆桀骜
世恶道险 终究难逃
这一棒 叫你灰飞烟灭
小组谈论,认真对比,结合导学单内容分析原因
之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了,必须跟着师傅到西天取经。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孙悟空心系师傅
为了普度众生放弃了安逸舒服的生活,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即便没有金箍也肯定会跟随唐僧取经成功。
【板书】 斗战胜佛 佛性
孙悟空,             
                       
                       
课件中关于《西游记》的形式有哪些?
京剧、电影、电视剧、皮影戏、动画片等等。
展示相关故事图片:
美猴王出世;龙官借宝;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黑风山除妖;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宝象国救公主;乌鸡国救国王;收服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奇遇;真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盘丝洞除妖等等
播放《白龙马》视频
歌词:
白龙马蹄朝西
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西天取经上大路
一走就是几万里
什么妖魔鬼怪
什么美女画皮
什么刀山火海
什么陷阱诡计
都挡不住火眼金睛如意棒
护送师徒朝西去
白龙马脖铃儿急
颠簸唐玄奘小跑仨兄弟
西天取经不容易
容易干不成大业绩
什么魔法狠毒
自有招数神奇
八十一难拦路
七十二变制敌
师徒四个斩妖
斗魔同心合力
邪恶打不过正义
由“孙悟空”这一熟悉的神话人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文中的主要问题,从而理清脉络,问后面的复述做准备。
明晰问题,从阅读提示中寻解决问题是什么。
提示旁批、做标记的学习方法,勤动手勤动脑,学思结合
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确是学生能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把握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对比学习,体现人物特点,为下文深入分析做铺垫
小组谈论,检验读书效果,设置问题引发学习热情
假设情节,出现逆转环节体现人物性格。同时,学习原文白话文的形式内容,尝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
引导变化,体会人物形象
选择题呈现,新颖引发思考为下文做铺垫
将电视剧重要情节展开回顾,引发谈论激情,将文字与影视作品相结合,提升课堂氛围。
学习真实人物,为体会人物精神多方面做铺垫。重点内容反复呈现加深印象
对比前后两次离开孙悟空的不同表现,探讨其内心的成长变化
结合实际开展德育,正确处理自身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尊重。
深化感情,结合实际现象引发对名著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尊重。
反向思考孙悟空的变化,对比之前无忧无虑的课文形象引出其“佛性”的升华。
使其形象更加饱满,冲破学生观念中的单一认识,提升思考的境界与深度。
设置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及时练笔,巩固练习
深化感情
学习模式多样,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学习。
以视频歌词的形式升华主题,并以主人公名称变化为线索,导学单为工具进行思维导图。
总结升华,拓展到其他名著的阅读学习,课上课下有机结合。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