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 祥林嫂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全部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势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很多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
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英语教师个人总结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力量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简单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歧路亡羊的道理
    一、导入: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宏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 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缺乏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
介绍信范文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
字,有平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思念古代的人物和大事。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顶峰。根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吸取养分,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日,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躲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心情?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宏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索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拟有气概?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概,开篇就定下了这种昂扬的气概。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概。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宏伟壮美,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概。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观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始终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方时间。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概,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概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好像很熟识,(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行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毕竟怎样不同,提示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其次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详细化了,怎么详细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详细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详细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详细化为“周郎”。
    ——假如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犹如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巡游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殊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由于周瑜才着名的。反过来说,周瑜由于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其次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展详细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叉。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惊”的意义,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特别凶狠,特别暴
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宏伟壮美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积累不断。
    v“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概;
    v“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气。
    有动有静、有声有,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美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固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美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概。
    (1)男女生分句轮番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敬重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假如用“出嫁”,那就表达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知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确实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莫非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行呢?

垃圾分类图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殊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有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鄙视所憧憬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好像只让人们想到了勇敢坚韧、刚毅坚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犹如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外表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才智与聪慧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晰了。苏轼心目中所仰慕、所憧憬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肯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行超、对历史进展有巨大影响的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缺乏,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学问点
  一、重点字词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祀)以酒浇在地上祭祀。这里指洒酒酬月,寄予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沉着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放假的幽默句子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想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方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二、重点学问
    1、《念奴娇》中的“念奴”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她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宫廷女歌手,长得很有姿,她的特点就是“铁肺”,擅长飙高音,声音特殊高亢响亮,“每啭声歌喉,则声出朝霞之上”。唐玄宗特殊喜爱听她唱歌,每年宫廷大宴的时候,由于万众喧哗,什么乐队的声音都镇不住场,每到这个时候,唐玄宗就派贴身太监高力士在楼上大声宣布:“念奴就要出来给大家唱歌了,你们情愿听吗?”大家一听念奴要唱歌了,喧哗声立即就停了下来,这说明念奴的声线是很高亢的,而《念奴娇》这个词调的确也是音节高亢,特殊适合抒发
英雄豪杰之情。
    2、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南下,破荆州、下江陵,顺长江往东,预备攻打割据江南的孙权与刘备,一统天下。孙权、刘备为了反抗曹操大军,结成了同盟军。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率兵与刘备会合,行至赤壁时与东征的曹操相遇,赤壁大战爆发。在古典名着《三国演义》当中,这段故事重点突出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依据史书的记载,取得赤壁大战成功的决策者,其实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也就是东吴大将周瑜。是周瑜派遣黄盖使用诈降计,又采纳了火攻的方法,摧毁了曹操的战船,重创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在苏轼眼中,真正扭转历史轨迹、奠定三国根本格局的风流人物,正是年方三十四岁、英气逼人的周瑜。
    依据《三国志》的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当时人都艳羡地称他为“周郎”。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孙策亲自迎请他,和他一起攻打皖城,并且遇到了桥公的两位女儿,这两位女儿个个国天香,时人称为“二乔”(也称“二桥”)。于是孙策自己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妹妹小乔,两人就此成为了连襟。
    3、苏轼当年巡游并写下《赤壁赋》和《念奴娇》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曹操和周瑜打仗的赤壁古战场。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应当在湖北咸宁嘉鱼县东北的江边,而苏轼被贬黄州巡
游的地方是叫赤鼻矶。只不过由于发音相近的关系,可能让苏轼误以为他巡游的地方就是当年的赤壁战场。由于这个小小的误会,我们才有时机观赏到一首如此淋漓悲壮的经典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