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
心理学试题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
三、“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功业梦想的寄托
也许是由于诗人易于走向极端的情绪和张扬、不受绊的天性不适合当一个政治家;也许是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真如诗人所愤慨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棘栖鸳鸾”(《古风》);也许是由于有人谗谤,“谗惑英主心,恩疏臣计”(《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白璧竟何,青蝇遂成冤”(《书情题舍人雄》);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
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弹剑而歌”的故事出于《战国策》。冯谖是幸运的,因为有孟尝君赏识,最终干成了一番事业。相比之下,诗人愈加觉得知音难觅、日暮途穷,只有对着那把孤零零的宝剑长歌当哭了。《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以寄之》:“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迷津觉路失,托势随风。”《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长归来乎,秋风思归客。”《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赠从兄阳少府皓》:“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敝,百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行路难三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王门不称情。”《古风》:
“梧桐巢燕雀,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杨绛作品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非易求。”《留别于十一兄、裴十三游塞垣》:“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秋夜独坐怀故山》:“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拙薄遂疏绝,归闲事耦耕。”《赠韦秘书子春二首》:“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秘书何寂寂,无乃豪英。”《门有车马客行》:“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独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梦泽,不顾鸢。为君一击,鹏九天。”《邺中赠王大》:“紫燕下嘶,青萍匣中鸣。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猛虎行》:“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
弃青云士。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剑在古代也是道教的法器,炼丹求仙的道教徒一般佩剑,但这在李白诗中只有1次,且比较模糊。《飞龙引二首》:“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诗人心目中的剑更多地浸透了他的功业意识,即使在理想破灭时求仙解脱,也是“弃剑学丹砂”(《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他在《留别曹南官之江南》中写道:“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据《神仙传》:“王远冠远游冠,朱衣,虎头,五绶,带剑。”[xviii]诗人用此典故时,偏偏舍去了“带剑”,可见剑在诗人心目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白钟情于剑,剑是他的知音,但在遭到打击或挫折之后,他也会感受到剑彻骨的寒意和逼人的敌意。《惧谗》:“二桃杀三士,假剑如霜。”《北上行》:“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山词》:“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古风》:“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陈情赠友人》:“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四、“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纯真友谊的见证
未来展望怎么写遭受了太多压抑和打击的诗人对于友情是极其珍视的,他需要朋友的扶掖来实现政治抱负,更需要友情的甘霖来抚慰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儿。不论对方是村夫俗子(如汪伦、纪叟),还是达官显贵(如贺知章、崔侍御),他都倾心以诚。他渴望平等、纯洁而真诚的友谊,十分倾慕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的侠士风度。对于朋友,他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危厄”[xix]。他热情地赞颂重诺守信的严陵季子,那把见证了朋友间纯真友谊的剑时时出现在他的诗歌中。《陈情赠友人》:“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难尚。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诗人赞美把他从北门斗鸡徒的无赖纠缠中解脱出来的江阳宰陆调说:“多君秉古节,岳立冠人曹。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朋友分别时,他赠剑以寄相思。《赠易秀才》:“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送十少府》:“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艰难此为别,惆怅一何深。”《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州》:“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游敬亭寄崔侍御》:“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送侯十一》:“空馀湛卢剑,赠尔托交亲。”好友蒋华
去世了,他“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宣城哭蒋征君华》)。斯人已殁,友谊长存。那首哭吊王炎的诗作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自水道哭王炎三首》)。
塞翁失马的寓意重诺守信应是人们应当奉行的行为准则。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之邦,行矣。”[xx]然而,在官僚集团内部,人们之间因利益纠葛充满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虚伪欺骗,天生豪放而真诚的诗人难免不因“知音不易得”而“抚剑增感慨”(《赠从弟宣州长史昭》)。他四处寻觅能生死相许的朋友,《留别王司马》:“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但对友情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不可避免,难怪诗人会无奈地发出“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春,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箜谣》)的叹息和“世途多覆,交道方。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古风》)的愤慨了。[xxi]
五、“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个性自由的化身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
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
从铸剑过程来看,“剑由高温销融的铁水中铸造而成,就像一条灵活的蛇从水中游弋而出”[xxii],轻盈而充满动感,这无疑与我们酷爱自由的诗人会发生某种心灵上的契合。而且,剑术的神秘莫测、变幻无穷更容易引起天真而富于幻想的诗人的极大兴趣。唐说:“意象不是一种表象的堆砌或模糊的联想媒介,它从潜意识的深渊里跃起时是一种与生命冲击力的表现,而它却又是化装了的被压抑着的经验,汇合了更多的人性的力量。”[xxiii]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明的是,虽然李白个性张扬、酷爱自由,但功业意识始终是他思想的主体。他坚信“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梁甫吟》),渴望鱼水欢会般的君臣关系,然而这在“君尊臣卑”的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不是诗人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