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绿食品手抄报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陶土大便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
1.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2.释居月《琴曲谱录》有《悲风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阳春》、《白雪》、《绿水》、《悲风》、《幽兰》、《别鹤》,并琴曲名。
3.钟期:指钟子期。《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蓝牙耳机怎么打开>重庆朝天门4.《风俗通》:俞伯牙方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顷之间,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以世无足为知音者也。
赏析
作者:佚名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能上网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字,感情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延伸读物;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超然的气质,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周身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与沧桑。第一眼看见它,大抵都会为其古朴与雅致所吸引,这形制看似简单的乐器,却代表了中国文人雅士的节操与风骨。古时,古琴与棋、书、画三者并称,并占据榜首,可见其地位之高,已是衡量文人墨客才能的首要标准。
传说早在远古时代,伏羲看到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觉得姿态优雅动人,便根据其形象,用梧桐木制琴一张,从此世间便有了琴。最初的古琴有五根弦,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为了在讨伐商纣时鼓舞士气,又增加一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稳定,沿用至今。
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是文人直接参与制作的、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从巫师琴转变为文人琴,再到后来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可见古琴已经逐渐成为文人的时尚,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听琴赋诗,以琴会友,流传了无数佳话。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了,一张古琴见证了人世间最珍贵的友情。
古琴的传世名曲虽然不多,但每一首都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像《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其中《梅花三弄》被誉为中国著名十大古典名曲之
一,也叫《梅花引》《玉妃引》。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傲雪凌霜的特征,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乐曲在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故称为“三弄”。文心出版社
《酒狂》的音乐独具特,采用了古琴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刻画出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音乐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
“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上与古琴相比。”古琴家成公亮曾这样说道。1986年5月,成公亮应联邦德国—中国友好协会之邀在当时的西德举行了13场古琴独奏音乐会。德国观众对来自东方的古老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媒体大量撰文赞誉成公亮指尖下流淌的“天籁之声”。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古琴如今却变得孤寂而落寞,在当下这个“文化快餐时代”,已经鲜有人还有这份心情再与琴瑟相伴。“当我们为西方摇滚音乐陶醉的时候,当我们为国外知名音乐家来华演出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中国传统音乐之瑰宝——古琴艺术正面临没落,逐步走向消亡?”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番话。随着社会转型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古琴一度成为濒临消亡的
艺术。虽然2003年古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给全体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濒危”的处境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文化的最好保护,不应是放在博物馆里观赏陈列,而应该是最大化的传承与发展。
有人说古琴的音是闻得出味道的,听琴奏琴,皆需琴心。古人操琴,须先焚香净身,仿佛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因为古琴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宫商角徵羽,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古琴更是反映中国音乐美学的一面镜子。所以,保存古琴的生命力,不单是对这件乐器的尊重,更是对东方文化精髓的发扬。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从真正意义上保存了古琴艺术,维护了古琴传统。
( 翰墨茗香 | 惠凡 | 作者为音乐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