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
吃团圆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陶渊明骨子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在现实中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聚焦“抉择”这个专题视点,开展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二、专题任务
(一)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归整信息,然后用一句话归纳。
学生:发言。(只了解情况,教师不用点评)
PPT出示:
梁启超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点拨:“皈依自然”这个主题,一提我们就能懂的。但想要将其读深读透,则只有从作者情感逻辑的视角才能到途径。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皈依自然”的过程呈现出“内心平静—矛盾纠结—心灵自愈”三个情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逐层深入,最终上升到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彻悟,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二)“自然”主题认知
教师:有话不直说,变着法子说,这是文学表达之一特征。因此,探究作品主题,往往就得从主题之外去寻踪觅迹。否则,主题分析就将被“贴标签”的教学沉疴所取代。一个作品
的主题是完全可以从多个视点多个维度去解读的,这样解读的好处是可深,可透,能彰显课标所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逻辑层次。但作品的主题探究不能违逆甚至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逻辑,否则,“主题”解读就会出现审美偏差。
提问:有谁知道“皈依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孕妇吃燕窝的好处预设: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人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三)“抉择”专题解读
提问:有谁知道“抉”的本义?
预设:抉,本义:撬开,挖出。
提问:“抉”的本义,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说明陶渊明选择辞官归田,过程之艰,抉择之难。
三、活动一:明抉择之因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
PPT出示: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教师:请大家齐读PPT引文,筛选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
预设: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提问:在这四个原因中,表层原因与本质原因各是什么?
预设:前三个是本质原因,第四个是表层原因。
点拨: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之问题》中说:“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程氏妹去世引发了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抉择,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质性自然”,做官“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
四、活动二:赏抉择之喜
提问: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听读思考:出体现作者归家途中心情的句子,并指出是何种心情。
中层竞聘演讲稿
预设:欢快、急迫。
点拨:陶渊明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弃官归田之喜,不惜笔墨,在第二、三段中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
提問:男女生一句一交错朗读第二段,思考:用八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预设:陪伴孩子 饮酒赏木 倚窗寄傲 园中漫步 拄杖流憩 矫首遐观 赏云观鸟 抚松盘桓
提问:男女生一句一交错朗读第三段,思考:用四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预设:喜话家常 弹琴读书 躬耕西畴 舟车出游
点拨:陪伴妻儿之事,饮酒赏园之事,与乡邻聊天之事,无不事事顺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可谓景景含情。这第二段、第三段设想归家后纯粹的幸福生活:室内天伦之乐—涉园自在成趣—外出纵情山水。作者清淡自持,笃定坦然;当窗而坐,傲视人生。这一幅幅生活画面,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板书:内心平静
提问:“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眄”什么意思?刻画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预设:一个“眄”字,描画出作者有酒怡颜的自乐情趣和傲世心安的人生境界。心不为欲累,形不为物役,随意所适,处处风光。这样的大味至淡的“自然”真境,那是尘埃落定后的心安理得,挣脱名缰利锁后的生命本真状态。
五、活动三:探抉择之难
PPT出示:
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
提问:这段话告诉我们这篇辞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预设:通过想象虚写。
点拨:这篇辞赋写于作者将归未归之时,想象中的田园生活虽然美好,但在美好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十分艰难的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很少有人打一开始就对功名不屑一顾的,陶渊明亦然。他要彻底结束官场生活的时候,其内心是不甘、挣扎、矛盾的。
马本斋板书:矛盾纠结
提问: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勾画出作者矛盾纠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预设: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心”被“形”所役使,这是对其心理矛盾的诠释,道出了他“身”与“心”相分裂的痛苦。
提问:当他决定回归田园,又为什么“惆怅而独悲”呢?
预设:说明陶渊明归隐“自然”是无奈之举。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只能用一曲蔑视凡尘俗世之词来披露自己的心路历程。
点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自然”的宣言书,也是“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但他却仍然不得不为官13载,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身”与“心”周而复始地分裂,可见其内心矛盾纠结之深之剧。
PPT出示:
陶渊明五仕五隐
少年陶渊明的心里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第一个是入世的梦,第二个是出世的梦。
1.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然而事与愿违,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喜欢炼丹画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官回家了。
2.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借“清君侧”登黄鹤楼王之涣
之名,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就果断辞官,回家守孝。
3.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愤然辞官。
可爱翻译4.同一时间,陶渊明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殊不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5.公元405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谁知上任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提问:请大家默读PPT上的文字,然后齐读第二段,思考:我们能否从“抉择之喜”的文字背后,读出作者的矛盾纠结呢?
预设1:“引壶觞以自酌”,作者自斟自酌,看似饮的悠闲,其实很可能饮的是苦闷。
预设2:“门虽设而常关”,“门”阻隔了外界的喧扰,也阻断了自己的仕途。对于拥有入世情怀的陶渊明来说,怎会没有苦闷?
预设3:“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步,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徘徊。
点拨:如此点点滴滴,都在向读者诉说陶渊明内心的不宁与挣扎。
提问:请大家齐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仍然在写“抉择之喜”,那么,能否读出作者的矛盾纠结呢?
预设1:“世与我而相违”,他并非不愿入仕,而是“本我”很难迎合世俗,无奈之情,心酸之意,溢于言表。
预设2:“复驾言兮焉求”,字面说“焉求”,字里浸透的却放不下,此时他的心已回田园,想用田园之乐来规劝自己,但却仍然无法完全释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