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相关的知识,把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2、了解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3、把握其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4、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表现手法
重难点:
1、疏通词面  2、品味意境与情感  3、手法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读、记,讲析)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4、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
A、婉约派:
词风:婉约、柔美。(阴柔之美: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
典型意象: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梧桐芭蕉、杨柳细雨。
题材:单一,狭窄,多写相思、离愁。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
B、豪放派:
    词风:豪放、粗犷。(阳刚之美: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高山大江等
题材:多样,广泛,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等。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
娇》便知。
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注意:
1、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词人也会写豪放的作品。
2、豪放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课前热身】
1、预习选修2中的宋词,根据上述学案内容,辨析风格流派,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常见的意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
2、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 
回顾教材中铺陈手法的典例:
乐府民歌《陌上桑》: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氓》                                                                     
3、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
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点”:正面明旨意,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侧面渲机械产品设计,具体的描述(分述)。
试品味下列作品中的点染手法: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前四句染,尾句点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提示:前五句染,尾句点。
4、下列例句都运用了    互文      的修辞手法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意思是: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婉约词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讯息传递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
成文,合而见义。
预习中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辛弃疾、柳永。
2、熟读《永遇乐》《青玉案•元夕》《蝶恋花》
3、了解婉约词的常见的意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
课内探究(一)
阅读李清照的《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而今她竟然“谢他酒朋诗侣”,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
答: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因为作者身世漂泊、颠沛流离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横祸随来,作者心境悲苦,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
2、出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答: 往昔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偏重三五”,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真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诗人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人们的欢快心情。 
“如今憔悴,风鬟鬓霜,怕见夜间出去。”饱经风霜后的诗人对现实产生了感伤之情,对未来命运又非常忧虑。 
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
了对往事的追念,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3、“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答: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4、《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答: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5、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今昔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拿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中他人的乐与“我”的悲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感人至深。 
课内探究(二)
阅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答:(1)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2)“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3)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答:(1)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2)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自营销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鸡汤怎么做好吃
班级工作计划小学写作背景: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答: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了一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而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借这贵族女子来讽刺、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4、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