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北京人身体特征提供依据的是
A.人类化石 B.大量石器 C.动物化石 D.灰烬和烧石
2.糖果仙子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途径。下面一组图片见证了我国某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下列关于原始生活生产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有( )
定时①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②开始捕鱼
③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定居生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
A.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B.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
C.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 D.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黄种人
4.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致力于疏通河道,得到民众爱戴。与“他”相关的史实还有
A.涿鹿之战 B.建立夏朝 C.迁都于殷 D.讨伐纣王
5.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信息,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最可能承载的“记忆”有( )
A.大禹治水 B.商朝官制,刑法
C.五铢钱的发行 D.夏朝的建立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春秋诸侯争霸中第一位称霸的诸侯王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7.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战争规模很大 B.人口迅猛增长 C.天子权威下降 D.武器更加先进
8.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下列属于他的思想是
A.“仁政” B.“无为” C.“兼爱” D.“法治”
9.截至2020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问责条例》实施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A.妇科炎症食疗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10.《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春秋——战国 B.秦——西汉 C.东周——秦 D.西汉—一东汉
11.汉武帝时推行的“推恩令”采取的是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司马迁
1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13.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诸侯王势力谋反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D.黄巾起义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
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 B. C. D.
龙门石窟在哪15.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①参观都江堰
②到赵州桥上散步
③用纸写诗
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⑥参加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16.认识海洋,建设海洋,经略海洋,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到达
A.南洋 B.印度半岛南端、锡兰(今斯里兰卡)
C.澳大利亚 D.美国西海岸
17.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18.“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材料描述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 )
A.时间 B.原因 C.经过 D.影响
19.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是西晋与秦朝的相同之处
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
C.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D.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凤庆核桃20.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工程的建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长城—都江堰—龙门石窟 B.都江堰—长城—龙门石窟
C.都江堰—龙门石窟—长城 D.龙门石窟—长城—都江堰
二、解答题
2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度百科》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国学先贤速读:墨子》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各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言论,他所代表的思想派别的创始人是谁?
(3)材料三反应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4)依据材料四指出,韩非子主张以何治国?他代表了哪一派的思想?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百家争鸣有何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
(1)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是指什么?
(2)材料二是‘他’在我国历史上开创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其中中央机构中的太尉负责管理什么?
(3)‘他’在地方上又推行什么制度?有什么影响?
(4)材料三是当时统治者采取的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请你写出秦统一后的货币和文字的名称。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秦朝用来巩固统一的措施?
(5)我们由“秦王扫六合”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3.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开发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对于农业来说,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
——摘编自区永圻《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越淮渡江涌向江南。据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约有90万户。南迁的士族,在支持东晋、南朝政权时,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
——搞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据材料指出歌星陈琳,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北京人身体特征提供依据”,因此,材料需要和北京人的人体相关,故A符合题意;大量石器与北京人的身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动物化石不能提供北京人的身体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灰烬和烧石与北京人的身体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猪纹陶体”可知该居民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①符合题意;根据题干“骨耜”“出土的稻谷”“猪纹陶体”结合所学知识,骨耜是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稻谷是古代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猪纹陶体属于手工业发展,图片体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③符合题意;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捕鱼、定居生活的信息,②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3.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故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且说的太绝对,故A、C、D错误。综上故选B。
4.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后治水成功,得到民众爱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故B符合题意;涿鹿之战与禹无关,排除A;迁都于殷的是盘庚,排除C;讨伐纣王的是周武王,排除D。故选B。
5.B
解析:B
【详解】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职、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最可能承载的“记忆”有商朝官职、刑法,B符合题意;大禹治水出自远古传说,A排除;西汉汉武帝时期统一发行铸造五铢钱,C排除;夏朝的建立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前,D排除。故选择B。
6.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故A符合题意;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故B不符合题意;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不是第一位霸主,故C不符合题意;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不是第一位霸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A
【详解】
对比题干的“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可以看出,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争规模,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天子权威下降,排除C;武器更加先进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A。
8.B
解析:B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