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汶川,不再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而是“万里山川换新颜”的告慰,不再是“________”的颓废,而是“涅槃重生”的振兴。这种转变,源于重拾汶川雄起的信心,源于重建锦绣巴蜀的风貌,源于重塑民族复兴的品格。
首先,重拾汶川雄起的信心。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汶川灾后重建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八上英语书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中央财政总计安排超过3 000 亿元的灾后重建基金,明确19个省(市)按每年不低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安排资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动员范围之广、投入物资之大、建设速度之快________,举全国之力的支持,给汶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给汶川增加了一面防震墙,让汶川儿女感受祖国的温暖,重拾汶川雄起的信心。其次,重建锦绣巴蜀的风貌。映秀新城,这座在废墟上崛起的明珠,白砖青瓦房,琅琅读书声,充满新生活力;彩艳丽的藏羌碉楼、宽敞平整的青石街道,散发勃勃生机。拔地而起的卓越
风姿,屹立而起的美丽新城,勾勒着“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奋进的画卷,谱写着“大爱无疆 援建工程”生命的战歌,书写着“经济重振 社会重整 文化重生”的恢宏篇章。最后,重塑民族复兴的品格。“汶川不哭!”“四川雄起!”“中国加油!”……南京长江大桥哪年建成在那场________的灾难中,中国人民________,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多难兴邦,灾难促使我们勇敢,苦痛催生我们坚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废俱兴 前所未有 措手不及 万众一心
B.百废待兴 史无前例 措手不及 万众一心
C.百废俱兴 史无前例 猝不及防 众志成城
D.百废待兴 前所未有 猝不及防 众志成城
解析:选D。此题为成语辨析题。百废待兴:许多被废置的事等待兴办;百废俱兴:许多被废置的事全部兴办起来。“前所未有”和“史无前例”都有“从没有过”的意思,但“前所未有”仅
指以前没有,语气较轻,适用范围比“史无前例”广;“史无前例”偏重在“史”和“例”,用于强调“历史上从未有过”或“没有先例”。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措手不及:事到临头来不及应付。众志成城: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万众一心:千千万万的人一条心须臾什么意思,形容广大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都含有“团结一致”的意思,但“万众一心”只指千万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仅有万众一心的意思,还含有力量无比强大,不可摧毁的意思。所以本题应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
B.面对汶川灾后重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
C.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国务院、党中央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
D.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
解析:选A。此题为语病分析题。画线句子虽然较长,但结构较简单,主要考查语言的逻辑顺序与前后主语一致问题。根据画线句子,主语应为“党中央、国务院”且不能颠倒,所以排除C项;既然后句已有主语,前半句就不能再出现主语,所以排除D项;“面对”的宾语应为“工作”,所以排除B项。故本题选择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汶川十年” 宛如一撮火苗,铭刻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民族记忆;恰如一个片段,凝聚了“守望互助 感恩奋进”的民族力量;就像一座熔炉,淬炼了“不甘屈服 顽强拼搏 ”的民族精华
B.“汶川十年” 宛如一个片段,铭刻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民族记忆;恰如一撮火苗,凝聚了“守望互助 感恩奋进”的民族力量;就像一座熔炉,淬炼了“不甘屈服 顽强拼搏”的民族精华
C.“汶川十年” 宛如一个片段,铭刻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民族记忆;恰如一座熔炉,凝聚了“守望互助 感恩奋进”的民族力量;就像一撮火苗,淬炼了“不甘屈服 顽强拼搏 ”的民族精华
D.“汶川十年” 宛如一座熔炉,铭刻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民族记忆;恰如一撮火苗,凝聚了“守望互助 感恩奋进”的民族力量;就像一个片段,淬炼了“不甘屈服 顽强拼搏 ”的民族精华
解析:选B。此题为语言连贯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及理解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理解能力。“一个片段铭刻了民族记忆”;“一撮火苗凝聚了民族力量”;“一座熔炉淬炼了民族精华”。所以本题选择B。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4~6题。
4.如何理解文中反复提到的“极致”一词的含义?
答:
答案:形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
qq三国军团名称答:
答案:这其实是一种巧妙的烘云托月、神龙隐身的艺术手法。作者这么做,一方面是避免描写上的重复;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这种巧妙的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用优美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黄鹂那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用画笔描绘的极致的美丽。相反,如果作者硬要在这儿详描细摹,反而让人产生“也不过如此”的感觉。“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时候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留下想象的空间,更能恰到好处。孙犁先生在写第四次遇见黄鹂时虚晃一笔,正是显示了其写作艺术的高超。
6.如何理解“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答:
答案:这句话突出描写了黄鹂的动作美: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既表达了作者在养病期间看到黄鹂时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也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赞美。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菜 虎
孙 犁
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
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有人说秋夜纪怀,
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菜虎回来了。”
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野菜,寻所有绿的、可以吃的东西。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还挖野菜?”
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一家人都快饿死了!”
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
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的长发。
“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
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
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
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众志成城什么意思还能回来吗?”
“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母亲回答。
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