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才被人们追认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家。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823至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文中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9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
激情。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其中,代表作《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绝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但“绝对自由”也毁灭了嘉尔曼自己。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小仲马(1824—1895)的《茶花女》也是一部杰作。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富于同情心,善于忠实地描写物质现象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实与幻想、无情的揭露与诗情画意、严肃与幽默、讽刺与同情等因素往往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小东西》(1868)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孤独的少年爱洒特在冷酷自私的环境中饱受欺凌的不幸遭遇,在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着含蓄的讽刺与批判,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得十分细致。都德的短篇小说享有很高的声誉。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1872)中,就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样的世界性名篇,这两个短篇小说强烈地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情节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西安周边一日游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为了当时斗争生
活的需要,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众自己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众所喜闻乐见。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巴黎公社文学的创作队伍是众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欧仁·鲍狄埃(1816—1887),路易丝·米雪尔(1830—1905),茹尔·瓦莱斯(1832—1885),让*.巴蒂斯特·克莱芒(1836—1903)。
鲍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在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鲍狄埃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被选为委员。公社被镇压后,他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1871)。《国际歌》以饱满的无产阶级政治热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团结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运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彻底消灭剥削制度,为解放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国际歌》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艺术总结,它形象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团结战斗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国际歌》采用民歌的“复唱”形式,语言通俗明快,比喻恰当。此外全诗音律整齐,音调激越昂扬,风格刚健豪放,如战鼓紧催,似号角震鸣,很好地表达了无产者的战斗激情。
路易丝·米雪尔是公社的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有“红圣女”之称,她写过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著名的有《红石竹花》,它是为就义前的烈士而作的,作者用在自己的红披巾上撕下的布条做成
红石竹花,送给战友,附送上这首诗,诗中以石竹花象征革命的理想与前景,也象征着革命者顽强的斗争意志,表现出清新明朗而又激越铿锵的风格。茹尔·瓦莱斯是公社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他曾主编《人民呼声报》,写过许多政论、杂文和诗歌,还写过历史剧,而以小说为最有代表性。自传体长篇三部曲《雅克·万特拉》(1879—1886)(《童年》、《中学毕业生》、《起义者》),是他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主人公从1862年到1871年之间的斗争生活,真实地展现了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全过程,尤其是《起义者》,堪称是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宝贵文献。怎么样减轻痛经
小说是作者一生经历的结晶,凝结了他的爱憎与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巴蒂斯特·克莱芒曾当选为巴黎公社委员,以写诗歌为主,重要作品有《歌集》(1885)、《人民诗歌》和《玛德莱娜广场的卖花女》。他的著名抒情诗《樱桃时节》是为纪念勇敢战斗的公社女护士而写的,后来也成了纪念公社的名作,在法国流传甚广。克莱芒还提出了文学应当成为革命宣传的手段和反映人民要求的工具的理论主张。
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彩特别浓。英国现实
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白雪皇后
的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他的作品忠实于生活,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情绪状态,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情节丰富而生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1848)以19世纪20年代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爱米丽亚。小说着重描写的是不择手段的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而自私,利用一切人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在这个被金钱权势挤压下的名利场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纽克姆一家》也是萨克雷的重要作品。勃朗特妹的小说在当时英国文坛引人注目。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简·爱》塑造了简·爱这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爱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呼啸山庄》(1847)描写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生活。盖斯凯尔夫
到丽江旅游
人是与勃朗特妹同时代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书中描写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作者同情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的方式解决劳资双方的冲突,在各自都悔悟了之后互相宽恕,互相谅解,重新合作。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主要属于20世纪作家。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的农村后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宿命论和悲观彩较浓。
19世纪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令人注目的宪章派诗歌,它是欧洲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宪章派诗歌是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众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诗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宪章派诗歌的代表是厄内斯特·琼斯(1819—1869),威廉·林顿(1812—1897)、杰拉尔德·梅西(1828—1907)。琼斯的《未来之歌》(1852)、林顿的《人民集会》(1851)和梅西的《红共和党人抒情诗》(1850)等,都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的著名诗篇。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
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现实主义才得以走向繁荣。海涅是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辛辣地讽刺与批判德国腐朽的封建专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也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代表作《丹东之死》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民主主义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全剧充满了深沉的悲观情绪,对主人公丹东异常不安的精神状态表现得十分细致。毕希纳被认为是20世纪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
格奥尔格·维尔特(1822—1856)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他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传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并号召他们起来斗争,展望光明的未来。他的诗有民歌风格,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交替使用,通俗易懂。《刚十八岁》(1845—1846),《铸炮者》(1845)和《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1848)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ZW()恩格斯:《格奥尔格·维尔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第7页。〖ZW〗〗戈特弗里德·凯勒(1819—1890)是瑞士的德语作家。长篇小说《绿衣亨利》(1879—1880)是他的代表作。它描写主人公绿衣亨利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后返回故城,与人民相结合,
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凯勒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也成就突出,著名的有《塞尔特维拉的人们》(1856)和《苏黎世中篇小说集》(1877)等。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40、50年代。丹麦的汉斯·克利斯蒂·安徒生(1805—1875)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这也成了他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他的童话作品立足于现实,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又愤怒鞭挞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者和剥削者,批判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皇帝的新装》、《园丁和主人》等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与骄横。《白雪皇后》表达了对理想与光明的坚定信念。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而美丽,语言生动、自然而流畅。19世纪后期,丹麦出现了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877),他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并研究现实生活。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内因。他的理论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他的“社会问题剧”不仅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
而且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比昂斯藤·马丁纽斯·比昂松(1832—1910)是挪威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破产》(1874)和《挑战的手套》(1883)
是他的著名剧作。它们都以尖锐的笔触和现实主义手法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自私。比昂松在戏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茶壶煮饺子歇后语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至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期,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和发展的时候,俄国还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蓬勃开展的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因此,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形成与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制农奴制,表达了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为悼念普希金而写的《诗人之死》就是一首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中篇构成,以主人公毕巧林的活动为主线连成一体。毕巧林既有贵族的恶习,又不随波逐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他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又不到生活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否定性图画,表现了反农奴制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那一代人的命运的看法。这是一部在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的描写上都十分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开了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在果戈理受到攻击时,挺身而出,以《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1835)、《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一系列论文,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自然派”的这种特既是俄国文学特别是普希金、莱蒙托夫传统发展的结果,也是俄国社会对文学提出的历史要求。经过别林斯基的论证,由普希金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才得以确立,以后俄国的进步作家都沿着这个传统进行创作,从而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辉煌的时代。
50、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亚
>定不负相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