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随堂练习: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是谁的观点:凯洛夫
(2)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自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3)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是:既独立又依存的辨证统一关系
(4)国文教授法时期是:1918-1924
(5)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夸美纽斯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 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7)“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9)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管理、研制和应用
(10)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1、语文教育学从、19021903)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开始,经历了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时期。
2、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1)识字教学,(2)文章教学,(3)读写实践;
三大问题是 (1) 科举的附庸,(2)识字加读写古文,(3)记诵和模仿;
四大弊端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chapter
(1)《三字经》是谁编写的王应麟
(2)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 《昭明文选》
(3)语文单独设科是在: 1903
(4)语文名称的确立,国家是接受哪位教育家的建议: 叶圣陶
(5)《千字文》是谁编写的:周兴嗣
(6)“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7)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方
法问题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9)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10)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念上。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古代“六艺”教学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教学
2“三、百、千”中“三”是指_《三字经》。 相传编者 代的王应麟;“百”指 《百家姓》,“千”指《千字文》,相传编者为南朝梁周兴嗣它们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蒙学教科书。
3、古代的《四书》、《五经》由宋代的朱熹编辑整理,成为明清科举教育影响最大的教科书。《四书》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论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脱离、语文学习与实际运用脱离的现象。经过了用文言文教学方法教现代文、主要教想内容、主要教写作方法、主要教文学作品等发展阶段。现在存在着教学方式模式化和放任自流的倾向思改革方向是加强基本功教学,加强生活化和个性化
3CHPTER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
(4)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
(5)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是由谁确定的: 叶圣陶
(6)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7)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8)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辅导学生记录
(9)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0)艾条怎么用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综合性、情感性
1、有人认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否。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不但包含思想性,还包含情感、美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等多方面的内容,单指思想性是不科学的。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坚持采用灌输的方式是对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否。应采取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教育。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此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你赞成哪一种提法,为什么?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只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包含全部语文教育内容,语文素养”能含概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用“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是科学的。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第四讲随堂练习:
一木道在线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哪个文件决定实行分科教学:《学务纲要》
(2)20世纪后半期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是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3)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4)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哪个文件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5)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具有开创意义的特点是:
突出了文学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教学目标明确,头绪清楚、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6)首次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类,打破了单一课程的格局的大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7)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从哪三方面来理解: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8)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9)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教材
(1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1、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基本形式是:文章选编语文教育  最有代表性的两部文选是:(1)《昭明文选》(2)《古文观止》
2、我国20世纪30最好不过年代语文教材发展的明显趋势是:编进了语文基础知识和练习设计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是(1)1934年王伯祥编《开明国文读本》(2)1935年夏丐尊、叶绍钧全编《国文百八课》
3、论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脱离、语文学习与实际运用脱离的现象。经过了用文言文教学方法教现代文、主要教思想内容、主要教写作方法、主要教文学作品等发展阶段。现在存在着教学方式模式化和放任自流的倾向。改革方向是加强基本功教学,加强生活化和个性化。
4、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但未施行。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开始施行
5chapter
1)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适应社会需要
(2)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评点法
(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
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引导、指点和指向
(6)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国王的演讲读后感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7)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社会需要
(8)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1、教学内容要恰当 2、教学内容要充实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9)语文教学行为主体是:学生
(10)教案的特点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与重构的形式有哪几种?
 (1)凭借语文教材,看、问、想、独特体验,叙说发现。(2)利用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文并茂的“读读——说说——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故事可以“读读——讲讲——演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发展语言,激发想象。(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力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诗歌背诵比赛、主题讲演比赛、以及警语收集评比、报刊剪摘注评、社会调查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