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    课题《观潮》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跨时代歌词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的导游词。
教学准备:
1、钱塘江大潮录像、图片
2、学生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海宁市的盐官镇去观钱塘江大潮。那时,潮还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看,潮了!我们一起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进行画批。
2、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潮水的语句学习。
  (1later造句)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时的景象的。
  (2)远:抓住潮的声、形写潮刚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加长、变宽、横贯
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高,都可以看出潮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拓展: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观潮 
读书有关的名言潮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慢四步舞曲大全 
所闻          所见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潮时     
  山崩地裂家庭伦理      白浪翻滚 
观潮教案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如下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
1、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2、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时壮观景象。
  潮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