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称为“充满信心”还是“一度绝望”?——试探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感情基调
[摘要] 《行路难》三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后写的重要组诗,其中第一首向来为人们称道,差不多被选入各种唐诗选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不过,关于该诗感情基调的通行看法,却不无商榷之处。
abb的三字词语[关键词] 苦闷;充满自信;悲观绝望
一
《唐诗鉴赏辞典》谓:“(李白)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1]《唐诗鉴赏集》谓:“政治上的挫折和打击,使李白深感世路的艰难……却没有消沉,而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鼓舞自己去重新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2]次看各种唐诗选本。《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谓:“诗人坚信终有一天会施展抱负,大展宏图,表现出坚强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3]《新选唐诗三百首》谓:“诗人未因政治道路遭遇艰难而放弃远大理想,仍盼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4]除上述两类书外,还有学术专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研究》和名家编著式编选《中歌剧江观后感
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两类书的看法,和以上两类书稿观点相比,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说《行路难》(其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同盛唐高涨的民族自信联系起来。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还从时代的角度论述这种“乐观自信心的精神”。作者云:“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有深沉的苦闷和忧愤,但主导精神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5]由此可见,不管是从诗人“积极用世”的人生角度加以分析,还是从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角度加以论述,通行看法差不多全都认为该诗感情基调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充满了自信。斑马英文怎么读
二
笔者以为,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固然在其诗作中表现多的是其乐观向上、傲视一切的精神,但是内心却时常郁闷满怀,并一度绝望。众所周知,李白青年时期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抱负,他把“安社稷”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用来安慰自己等待的两个榜样,为了远大理想的实现,诗人有过一段
漫长的等待。“‘时间彼岸花 安妮宝贝’不负有心人。”诗人终于在天宝元年(742)经道士吴筠举荐被唐玄宗请进京城。当时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情景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6]一联诗中看得一清二楚。在诗人看来,远大的理想眼看要实现了,怎能不“仰天大笑”呢?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并未被委以重任,进谏不被采纳不说,相反的,没有待上三载便被美其名曰“赐金还山”——实际上是被唐玄宗客气地赶出了京城。作者从理想的高峰一下子跌入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谷底!遭受如此沉重打击的诗人,还能从伊尹、吕尚身上看到希望吗?从进京前的境况再到“赐金还山”之后的结果,除了证明李白的容易健忘还能证明什么呢?
alrea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