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
不见李⽣久,佯狂真可哀。
世⼈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飘零酒⼀杯。
李白被称为 匡⼭读书处,头⽩好归来。
译⽂
没有见到李⽩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悲哀。
世上那些⼈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才。
⽂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飘零⽆依消愁唯酒⼀杯。
匡⼭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⑴“李⽣”句:李⽣,指李⽩。杜甫与李⽩天宝四载(745年)在⼭东兖州分⼿后,⼀直未能见⾯,⾄此已有⼗六年。
⑵佯()狂:故作颠狂。李⽩常佯狂纵酒,来表⽰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句:指李⽩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系狱浔阳,不久⼜流放夜郎。有⼈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军训感想800字
⑸匡⼭: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匡⼭,李⽩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句:李⽩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如返回匡⼭,久别的⽼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扩展阅读:《不见》的赏析
情人节寄语 开头⼀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的感情⼀下⼦迸发出来了。“不见”⼆字置于句⾸,表达了渴望
见到李⽩的强烈愿望,⼜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在兖州分⼿,已有整整⼗五年没有见⾯了。
紧接着第⼆句,诗⼈便流露出对李⽩怀才不遇、因⽽疏狂⾃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些不满现实的⼈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即⾃命“我本楚狂⼈”(《庐⼭谣寄卢侍御虚⾈》),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不得的悲愤⼼情。⼀个有着远⼤抱负的⼈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个⼤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然⽽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动地传达出诗⼈⽆限叹惋和同情的⼼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步展现。这两句⽤了⼀个“反对”,产⽣了强烈对⽐的艺术效果。“世⼈”指统治集团中的⼈,永王李璘⼀案,李⽩被牵连,这些⼈就叫嚷要将“乱⾂贼⼦”李⽩处以极刑。这⾥“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态度的对⽴。“怜”承上“哀”⽽来,“怜才”不仅是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韵》⼀诗,以苏武、黄公⽐李⽩,⼒⾔他不是叛⾂,⼜⽤贾谊、孔⼦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上,他因疏救房琯⽽被逐出朝廷,也是“世⼈”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更加紧密地连在⼀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笔,两句诗是对李⽩⼀⽣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的形象。杜甫想象怎么改变图片颜
李⽩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联仍然意在写李⽩的不幸,更深⼀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扩展阅读:诗歌成就
吓字组词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杜甫⼀⽣写诗⼀千五百多⾸,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家别》和《垂⽼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最多最⼴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之⼀,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先在于扩⼤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且⽤律诗写时事。⽤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杜甫却能运⽤⾃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看不出声律
的束缚,对仗⼯整⽽⼜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律第⼀”的《登⾼》,就是这样⼀⾸诗:“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极精密、考究。⼋句皆对,⾸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