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茶饮一、导入新课
(同学齐读三首诗)这三首诗可谓脍炙人口、众所周知,其作者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有人这样评价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这样怀念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才思绮丽,字里行间都是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他凭借天马行空的驰骋想像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追随诗仙的足迹,让我们一起神游《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胡独奏曲大全1.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感知内容,体味感情。
3. 分析鉴赏,品味手法健康快乐动起来
三、说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但也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四、寻背景:
李白虽少有大志,但终不得仕。天宝元年,已经41岁的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玄宗后期的朝政被李林甫集团把持,贤能之臣多遭排挤和打击。李白怀着“ 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有志不得伸,满腔抱负顷刻化为乌有。李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蜀道难》,借此曲折地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
五、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六、课文讲解
(一)初读感知,出主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俗话说,“泉有泉眼,文有文眼”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既是文章的文眼,又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二)“蜀道之难”,“难”在哪里?让学生从文中出相应的语句,按照段落顺序回答。
明确: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但闻……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砯崖转石万壑雷/剑阁……杀人如麻。
(三)诗人运用这些诗句是从什么角度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的?分类概括。
明确:
蜀道难作者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蜀道的来历:蜀国的历史—蚕丛、鱼凫/五丁开山的传说
西王母宫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冲波逆折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青泥河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但闻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社会环境)写蜀道之难。
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
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四)主旨探微
明确:《蜀道难》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慨叹。
(五)精读赏析,提炼手法
1.点明手法
2.读出语句
3.阐释效果
明确:
(1)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总起下文,贯穿全诗,层层深入,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2)神话传说: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3)虚写衬托: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4)描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5)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静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六)小结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
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立足文本,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分析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深入了解文本,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
艺术,“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七)诵读全文
从三个段落中,自选一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自读,然后同学朗读,老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八)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蜀道难》与《行路难》。
《蜀道难》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必修1、2的学习,已初步了解、适应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式,但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的短板,加之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领悟诗歌情感的能力较弱,质疑探究意识也显得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表自己见解,老师适时引导和启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诵读,而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感情之后,才能真正将作品读出韵味来。
《蜀道难》课后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唐诗鉴赏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所以,我在教授这堂课的时候,先给学生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的把握。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我首先让学生出文章的文眼,并分析文章其作用:线索,一咏三叹,贯穿全文等。然后顺藤摸瓜,让学生到原文中划出体现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的诗句,并进行归类分析,趁此机会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作品的的思想感情内涵。学生基本能把握,不足之处,我再适时点拨,联系背景,结合文章内容,最后全面深入的把握了情感内涵。最后探究文本的艺术手法,结合李白的创作风格—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同学们策力,圆满完成,并提高了鉴赏诗歌的兴趣。
诗歌教学,应注重诵读,这堂课美中不足,学生的诵读水平略低,虽把握了情感,但诵读时的一些语气、停顿、语速等细节把握不好,但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我依然对他们的诵读给予了肯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诗歌诵读,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可以
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所以说走进《蜀道难》,就走进了李白,走进了唐诗,走进了审美的艺术殿堂。
串口扩展芯片这一单元是唐诗单元,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
《蜀道难》评测练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