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李运富
习近平总书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既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又使其得到交流,并向世界传播。”①这段话明确指出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而且是传承中华文明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与时俱进,至今魅力无穷。汉字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表现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铸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汉字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生命力
世界历史上产生过四大自源古文字,即古埃及象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和中国汉字。这四种古文字的前三种都已消亡,唯有汉字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汉字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尚书·多士》提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汉字的使用应该在商代之前。尽管目前可以释读的最早文献是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但考古发现了大量商代晚期以前的各类陶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如藁城台西陶文、清江吴城陶文、新干陶文、小双桥陶文、郑州商城陶文、偃师商城陶文等,它们可追溯到商汤时代,地域分布既有商王都城的,也有地方的,或受商文化影响的长江
以南地区的。②这些材料说明完整的汉字体系可能早在夏商之际便已形成。而新发现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贾湖文化、大地湾文化和大麦地文化还有可能将汉字起源的时代推到更早。③
即使从殷墟甲骨文算起,汉字也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了。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版印,或数字化,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文献典籍的符号。尽管也有篆隶之分、正俗之别、繁简之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汉字构形的基本原理和汉字使用的基本规律古今相通,总体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现代人能够考释几千年前的古汉字,能够解读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献,这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
就医难
①《习近平普京旁征博引妙解“汉语年”》,中国新闻网2010.3.24。
②黄德宽:《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汉字理论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31页。
③李运富:《汉字学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26页。
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①“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
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②
汉字能够具有如此绵长而旺盛的生命力,当然首先是其系统的科学性和基因的稳固性决定的,但同时也与汉字系统与时俱进的自我调节和自觉优化密切相关。数千年的汉字不是没有变化,而是每次变化都能在维护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这种变化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自然渐变,逐步改良。它主要通过个体汉字的异形替换和局部属性的适当调节,使整个汉字系统逐渐演进并越来越优化,所以汉字变化的前后总保持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例如为了书写便利而发生的汉字“隶变”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应该可以说是“巨变”了,但实际上不仅隶变前后的汉字在形体上能够到各自的源流序列,而且隶变的时间也经历了从古隶到汉隶的漫长过程。又如为了大众文化扫盲而推行的现代简化字曾经饱受诟病,而实际上80%以上的现代简化字都有历史依据,许多简化字从唐宋就开始使用,有的甚至是更古老的初文的恢复,所以绝大多数简化字都是汉字自身演变的结果。汉字演变的自然自律和优化追求,正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③人类因文字的产生而得以积累生产生活经验,得以延续和传播文化与文明,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应该说,文字历时越长,蕴含的内容越丰富深刻,产生的影响越久远,所以作为自源文字而唯一延续发展至今的汉字,是历史留下的具有生命力的珍贵遗产。十八大开幕式
二、汉字内涵丰富,具有文化创造力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集体创造和智慧结晶,它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对生产生活的感悟,因而汉字浸透着华夏祖先的物质情趣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汉字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先民的文化意识,也体现
挨多音字组词①《习近平的用心,让祖国的花朵更鲜艳》,党建网2017.6.3。
②《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华网2014.5.30。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17页。
了先民的理性创造力。汉字是有理据的,有理据的文字是可以解释的。汉字的理据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所以汉字的构形可以进行文化解释。所谓文化解释实际上是汉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证。当汉字的某种现象无法从汉字本身很好说明时,就可以联系其他文化事项来解释;相应地,借助汉字的阐释关联其他文化事项,也可以再现文化创造的过程,获得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知。
例如汉字个体的外形大致是呈方块的,而且几千年不变。这跟英文等拼音文字在视觉上形成显著差别。之所以如此,可能跟很多文化因素有关:汉字是自源的,最初创制的符号取象于客观实物形体,描摹下来就是块状的;汉字的书写材料如简牍帛书及后来的雕版等,大都为条块或方正形状,依边线
均匀的反义词或条块成行书写时,会自然切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汉字形体绝大多数由两个构件组成,一个或多个构件组成的也讲究对称和平稳,而且上下左右中的方位观念也常参与构意,这种形体组合模式最容易形成方块构架,有时也需要方块来成全构意;汉民族还具有“崇方意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方”为立身之本,“方正”具有“准则”“规范”意义,是正直贤良的象征。这种种因素导致先民创造了方块形汉字。
在汉字的构造理据方面,蕴涵着更多的文化元素。例如汉字系统中为什么表示钱财之类意义的字大多含有“贝”(财资贸贫贱赏赐贿赂账)?《说文解字》解释为:“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原来古代曾经用“贝”作为通货(“贝”“泉”“钱”都相当于现代的钱)进行交易,古人正是依据货币制度创造了大批含“贝”的字。为什么汉字中表示思想和心理活动意义的字大都含有“心”(思想意志念愿惧怕怡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原来古人认为心脏这个器官是主管人的思想意识的,说明当时对人体生理还没有完全认知大脑的功能,古人正是根据当时的生理认知水平把“心”当作思想类义符来参与构字。“葬”字为什么是“艹”(草)字头?小篆形体写作,下面也是草,合起来是“茻(莽)”,中间还有一横。要解释清楚“葬”字的构形理据,必须联系古代的丧葬习俗。《孟子·滕文公下》:“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易·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树不封,丧期无数。”可见,远古时期葬俗并不是把死者埋入地下,而是将死者遗体投到荒野,有的在死者遗体下铺垫草席,上面覆盖柴薪。故《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抛尸荒野,覆盖柴草,这就是“葬”字从“艹”或“茻”的原因。借此解释,不仅懂得了古人创
造“葬”字的理据,而且可以了解中国丧葬习俗的发展概况。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因而“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①今天穿越历史云烟,追溯文字初创和演变原理,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内涵,无疑具有体认先民文化创造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三、汉字职用灵活,具有超常表现力
一般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或工具。汉字的主要功能当然也是记录汉语,但它绝不限于记录汉语。汉字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使用中非常灵活。无论是借用汉字的外形,还是离合构件、重构理据,或者是增减笔画、移动置向、改变形态,都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甚至产生字谜、字形对联、拆字游戏、用字避讳、特殊寓意、书法艺术等文化形式。②这些超常的职用是现存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汉字可以通过形体直接表示客观事物。例如起源阶段的汉字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形状描摹而成的形体,这些形体是逐个产生的,一时难以完整记录成句的语言,它们最初的功能应该是直接代表事物,而不表达语言,所以可以在语言不同无法沟通的部落之间传递信息。如描摹出动物鹿的共象“”代表鹿这类事物,不同语言的人看到这个字形都能联想到现实中的鹿,从而达到相互理解沟通的目的。当然作为字符的“”不等于图画的鹿,区别在于图画表现的是具象的个体,而文字表现的是抽象的物类,
象形的“”字可以代表任何一只鹿而不是某只具体的鹿。
其次,当汉字发展到可以连贯表意时,也未必跟语言的词句严格对应,有时单字表述的可能是一个事件而非一个词语。如《甲骨文合集》10405的字不只记录“车”这个语词,而是表示“车轴断裂”这个事件;甲骨文还用表示“田车颠覆”,、、等表示“车辕断裂”,都是表示事件而不是跟某个语词对应的。③
第三,即使汉字跟汉语完全结合以后,汉字在记录汉语时,也不全是被动地表达语词的意义,很多时候会通过字种的选择暗含“言外之意”。如传世文献记载楚国先祖“穴熊”或“鬻熊”等,都用“熊”字,其后代还以“熊”为氏,但
①陈寅恪写给沈兼士的信,见《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2页。
②参李运富、何余华:《汉字超语符功能论析》,《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53-173页。
③黄天树:《甲骨文所见的一些原生态文字现象》,见《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1-9页。
出土的春秋战国楚系文献多借“酓”字记录楚先祖名或氏名。裘锡圭认为“把楚先公和楚王之名中的‘熊’写作‘酓’,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通假现象,而是带有减弱甚至掩盖楚人与熊的关系的意图的”。①再如《庄
大罗山子·人间世》:“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盛矢”不是盛箭,而是盛屎;“盛溺”即盛尿。为什么不用“屎”“尿”而用“矢”“溺”?古代文献中用“矢”“溺”代替“屎”“尿”的现象很普遍,这应该不是古人都无意识地用了“别字”,而很可能是有意回避“屎”“尿”字本身的秽气,而选用音同(近)的“矢”“溺”字来追求言外的委婉文雅。为了表达“言外之意”而没有合适的字符可以选用时,甚至可以新造字种来实现。如唐代女皇武则天为了暗示女性跟男性一样能当皇帝,给自己的名字新造出“曌”字,这个字除了整体对应“照”表达照耀的词义外,还可以用字形中的“日”代表阳和男人,“月”代表阴和女性,日月并列空中寓意男女都能统治天下。而骆宾王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故意把“曌”又改造为“瞾”,当空的不再是日月,而是鹰隼之视的“䀠”,鹰隼之视()凶狠惊惧,暗喻武氏残暴。又如太平天国也曾对辖区内的用字进行改造,记录清朝皇帝“咸丰”一词时增犬旁写作“㺂 ”,明显附加鄙薄之情,无异于利用字形骂“狗皇帝”。通过变异字形的手段,也可以临时增加超出原字音义的信息。如在特定场合将“寿”字写得又细又长可以祝贺“长寿”,将“福”字写倒可以祝愿“福到(倒)了”,将“酒”字的三点水写得特别大可以表示对酒中掺水太多的不满,将“鱼”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可以寓意鱼水之欢等。
第四,汉字在使用中也可以完全脱离原有音义,直接利用形体结构表情达意。如古代商界利用“丶丁上心禾”等字的笔画数分别表一二三四五等数词,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利用“吕”字的两个口形表示口对口接吻,现代网络利用“囧”字的脸型情态表示郁闷、悲伤、无奈之类,利用“円”字的鼠标形象表示网络购物之类,利用“槑”字的两个小人形象表示情侣。日常生活中也常有借用字形譬况事物形状的现象,如“八字须”“十字路口”“金字塔”“国字脸”“亞字形栏杆”等。这些汉字的使用都与其相应的音义无关。
四、汉字沟通方言,具有民族凝聚力
满文军个人资料
汉字记录汉语可以记词(音义结合体),也可以只记音或只记义,当语音发
①裘锡圭:《“东皇太一”与“大伏羲”》,《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