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菏泽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那: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不经常来的客人叫)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注】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三十六:指36(36),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药物过敏的症状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8.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十五从军征扩写吟啸:高声吟咏。芒鞋:草鞋。料峭:料峭:形容微寒。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11.诗歌鉴赏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4m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________向生命鞠躬 阅读答案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在突出标题字上的作用。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freeze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断绝,消散。: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8.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