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故事日记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范文(通用5篇)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吃粽子主要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与粽子
烤箱烤羊腿粽子是端午节的美食,因其最初包裹黍米形似尖角,所以又称角黍。传说是为祭祀屈原而制作的,但是经过学者考证,“粽子是先民们祭祖与祭谷神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并非始源于祭屈原。” 可见粽子的出现要早于屈原。其实在汉代已经有对粽子的明确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卷七米部云:“稷,芦叶裹米也。”粳即粽。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 三闻大夫’,谓曲日:‘ 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引文记载的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公元25―56 )年间,届原的魂魄向长沙人区曲叮嘱祭品的事情,这段记载的传说彩过于浓厚,我们不敢确信它一定发生在汉代。引文中粽子是以祭品的形式出现,后人往往把它作为粽子形制的'最早记录,后世食用的粽子,形制与
其相差无几。引文中谈到了两种不同形制的粽子,一种是用竹简贮米,另一种是用大的植物叶包裹,然后用彩丝缠绕,古人认为彩丝有驱邪的作用。
这两种形制在后世一直并存,因后一种容易煮熟或蒸熟而且便于携带,所以流传更广。这里说到用楝
叶包裹粽子还需要具体分析,《尔雅・翼》卷九“ 楝”字注云:“宗懔引《风俗通》,以为‘獬豸食,原将以信其志也’。”獬豸是先秦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羊,据说能分辨曲直,充当审判兽,又能决犹豫,定吉凶。信其志就是能满足尊奉者的愿望。在楚人看来用楝叶包裹粽子就能够驱赶蛟龙,而事实上古人食用的粽子是不用楝叶包裹的,因为楝叶的子与叶子都含有毒素,古人利用它来制造杀虫剂。《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端午正处于一年节气中阴阳交替的时节,(阴历五月初五,阳历一般在五月底到夏至之间)此时气候阴阳还不分明,故有包裹未散之义。到西晋时期,人们把粽子煮熟食用,而且五月五与夏至都可以食用。《荆楚岁时记》云:“夏至节日,食粽。” 注日:“ 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稷,栋叶插(头),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从注文可以看出,夏至节食用的是竹筒式的粽子,并举行一些驱鬼避恶的活动。由于夏至与端午在时间上大致相近,所以许多习俗的内容是重叠的。
唐代人制做的粽子不仅花样多,而且非常精致,有九子粽、百索粽、庾家粽子、粉团粽子等,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扎在一起,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臣》诗云:“ 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卷七说:“ 庾家粽子,白莹如玉。” 在唐代,端午这一天宫廷的供膳中就有粽子,《唐六典》卷一五记载光禄寺为百官供膳,“ 五月五日加粽壹”,唐代还有射粉团角黍的游戏,即把制成的粉团角黍盛置在精致的盘中,轮流用细小的小弓,架上箭,射盘中的粉团粽子,射中者胜,
可食;射不中则要受罚。此游戏在宫廷和长安贵族间流行。可见,到了唐代,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已经在北方流行,宫廷贵族与普通市民都已把粽子作为端午的节庆食品了。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2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臣的。
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全网通什么意思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3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着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屈原去世后,楚国的百姓心里十分哀痛,大家都跑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着小船,在江上来来回回滑动,想要打捞屈原的真身。这个时候,有一个渔夫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向汨罗江扔下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饭团、鸡蛋全部落水了。其他人看着渔夫的举止,脸上表现出震惊的表情。渔夫解释说,鱼龙虾蟹吃饱了饭团等食物,就不会去啃食屈原的身体了。人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纷纷效仿。
这时,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原来老医师想要用雄黄酒迷晕蛟龙水兽,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
可是,后来又为什么会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根据《初学记》里的记载,汉代有一个人,夜里梦见一人,梦中之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三闾大夫对这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4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平常生活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相传,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word引用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相传,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相传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日记5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陆家豪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他转,只听见他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有肉的、红枣的,很好吃的,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肉的,肉的更好吃。”“我也喜欢吃肉
的。”“我不喜欢吃肉的,肉的有肥肉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儿童票怎么取票鉴于孩子们对粽子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就是系列活动之一。
《粽子里的故事》段落明显,情节发展线索清晰。讲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病了,不能说话讲故事,就采来荷叶包粽子,把好听的故事包在了里面。动物们吃了粽子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动物们想办法,到一个小姑娘来吃粽子、讲故事。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跃然纸上,给粽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童话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述。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优秀教师演讲稿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猜猜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故事,为了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利用PPT进行分段欣赏,通过看看、猜猜、讲讲、听听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游戏“吃粽子”,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3个粽子,每个粽子里面都有一个小游戏,如:第一个粽子是“听话”,要求孩子在仔细听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二个粽子是“悄悄话”,要求孩子用心听、仔细听、听清楚、听完整,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第三个粽子是
“祝福”,考虑到大班孩子马上要离开成长了3年的幼儿园了、老师和小朋友了,通过游戏为他们创设一个互相祝福的机会,增进同伴间的友情。
活动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