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花心各自香
——古诗词秋之意象七:桂花
川 雪
“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桂花香千里。”桂花是历代文人雅土的喜爱之物,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流传下来的许多吟咏桂花的古诗词,都描绘和赞颂了桂花的阴柔之美和不凡品性。
早在《楚辞·九歌·湘君》中就有“桂櫂兮兰枻,斲冰兮积雪”的诗句,将桂树与兰树对举,显示船桨的高贵。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感遇》中说:“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赞美兰叶、桂花的皎洁,并以此自喻,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桂花非常喜爱,他说: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体育委员竞选
(《咏桂》)
管理学案例在诗中,诗人没有直接赞美桂花的高洁不凡,而是通过描绘桃李的艳丽媚俗,更加形象、更富个性和更具魅力地衬映出了桂花的朴实无华。桂花不仅有诗人钟情喜爱的淡雅馨香,还有超然质朴、与世无争的天性。因此诗人植桂园中,既时时观赏,又常常自勉。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可贵品格。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春天里桃花、李花开得繁华,更要看重秋天里桂花开花结子的繁荣茂盛。诗人在春花与秋桂的对比中,表明自己不怕挫折、历久弥坚的不屈品格。
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对桂花更是情有独钟,写了许多赞美桂花的诗: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三首之三》)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有木》)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厅前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退休申请书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庐山桂》)
诗人赞美桂花是月中的仙树,是“凌霜树”,“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香气浓郁,质地高洁。称赞它“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为桂树“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抱不平。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志向高洁,空有远大抱负、不能施展的幽怨。
白居易在老年回忆江南生活时,还把“寻桂子”作为一大乐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嫦娥奔月和吴刚被罚月宫砍桂树的神话传说,让诗人们浮想联翩,桂树常作为月中仙树写入诗中,成为美好形象的象征。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写道:
桃花运的歌词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八月十五在天竺寺桂树下赏月,忽然有桂子随风而落的情景:是夜,诗人在月下徘徊,忽然,一颗桂子珊珊而落,可能还轻轻地打在诗人的头上。他捡起来一看,碧绿的桂子沾着露水,润如翡翠。这更激起诗人的想象:嫦娥为何要奔月呢?吴刚为何要挥玉斧砍桂树呢?……天庭上的事情谁能知晓,而这颗桂子应该嫦娥投掷给人间的吧?她又想为人们传达些什么呢?全诗咏物以虚显实,空灵含蓄,以中秋夜捡桂子引出中秋佳节赏月的情趣,有以小见大之妙。
南宋诗人杨万里热情赞美桂花是天上的仙树: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cad画图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咏桂》)
诗人说,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是发自天上,所以满山遍野飘香。诗人用神话传说的典故,盛赞桂花之香浓是来自天上的品种。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对桂花赞赏有加,称其为“天上人间物”: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木犀》)
桂花也叫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所有的秋光似乎都
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人与花都香气袭人。月圆的时候恰好花开得正好,花开始败落的时候月也开始变亏。要知道这本是天上才有的花,何必在意她只在清秋时分开放呢?诗人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对桂花十分推崇,她写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首诗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这首词中词人对桂花评价之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这首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取悦于人。虽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美取胜的花一笔荡开,而推出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词人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词人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
其列。词人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tgp更新lol慢
  这首词以花作衬,以梅、菊作比,展开三层立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古人有互赠桂花的美好风俗,杭州桂花天下闻名,大文豪苏轼曾有《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佳作一首: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题中所说的“元素”乃杭州知府杨绘,时东坡为杭州通判,两人过往甚密。杭州天竺山系佛教
名山,也以桂香驰名。桂花盛开时有人采来若干精品送给苏轼,东坡又分赠一半给元素。“此花元属玉堂仙”,极赞天竺山桂花品质超。“蟾窟枝空”亦即蟾宫折桂,诗中将月桂传说与科场典故融为一体,暗示元素当年登科之幸事,既表达了两位鸿儒的君子之交,又借“折桂”赞美了桂花的琼枝天香,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