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
文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
更多。胆战心惊的近义词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
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逐步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
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
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对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中学数学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自从有了你歌词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
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
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使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
然地想到与月相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
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使用这两则相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
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
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
欺人奈何?”这个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
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
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很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防碍,才能取英语写信格式范文
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
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南非世界杯的冠军
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但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能够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个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扩展阅读:辛弃疾诗词名句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胡萝卜丝炒牛肉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