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教学目标
琵琶琴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韩国好看的古装剧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
走月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比如在反复朗读环节,会鼓励平时
不爱发言的学生大声朗读,在语音情感更方面即使给予表扬和鼓励。
到了分析意象等较难问题的时候,我会请发言积极或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一旦答对就给予表扬,即使有错误,也要引导思考,帮助完善。在自由鉴赏句子部分,会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增强自信心,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互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按图索骥三、课程设计
副高职称相当于什么级别古诗词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提升。因此诵读感悟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另外,辅助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情感激趣、整体感知、赏析意象、拓展赏析、对比体会这五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雨霖铃》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在课前,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并回忆书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 在预习基础上检查读音。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享词人介绍及写作背景。我做补充,并简介《雨霖铃》词牌。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
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1.出词中描写的离别情景及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品味词中景描写的词句,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有苦说不出的图片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学生出典型意象,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怀。此环节需要适时点拔,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4. 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此为自由鉴赏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我将梳理全词的结构,设置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学生讨论,我做补充,分析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并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 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 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补充,有利于扩展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词的鉴赏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体会
本文的亮点在于: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鉴赏典型的诗词意象。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鉴赏宋词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其次,为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词中的凄清意境,在导入时就运用音乐与诗词营造一种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让学生在开始就沉浸在本词的基调中。接下来通过各种朗读形式,从整体上感知情感,
体味诗意境。再从细节上鉴赏意象手法等,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情感的熏陶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也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