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雨霖铃
■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11月11日是什么节日.教学重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2.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因为所以
海岛资料幸福永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
课前课件展示“惜别图”并播放《送别》曲,让学生一进多媒体教室就能提前进入一种氛围,上课铃后做完必要的师生礼节,我可以这样导入“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听歌曲,进入情境
导入情境
介绍背景
词人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为开篇,可见全词描写的是离别,那么作者为何要离开呢。这就与作者的生平有一定的关系,这时候,课件就展示词人的肖像和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和创造背景是为了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情感。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
知人论世,增强感悟
美读全词
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雨霖铃》是一篇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情真意切,感人。多次诵读,能帮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因此,遵循“美文美读,美文美教,美文深教”的原则,我将通过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出来,感染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跟随录音范读,自由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并且把握全词“伤离别”的主旨。
跟读
齐读
自由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
欣赏意境
诗词教学,既忌粗糙空泛,又忌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整体鉴赏和局部精细鉴赏相结合,在学生整体感知全词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启发学生赏析本词的画意美,从而进入“欣赏意境”环节。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从文中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来,并说说这个细节妙在何处。学生从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很容易就能理解上片送别图景的主要内容。 
(二)是词人为了渲染这种离别的相思愁苦,营构这幅送别图,精心选取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这里我将以诗词解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所接触过的古诗词中运用这些典型意象的诗词文句,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学生借助意象感受词的情感。 
(三)是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课件展示清代冯煦的评论)“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 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
探讨问题,思考并回答
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实:               情画(执手相看)                                 
 
             寒蝉    骤雨     长亭/都门      兰舟 
    虚:      暮霭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哀情(好景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