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虞美人·枕上》原文译文赏析
 
繁星
    《虞美人·枕上》
   【原文】远大理想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水龙头漏水怎么办
   夜长天总难明,
温州的踪迹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⑴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⑵影。
   一钩残月⑶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题解】
   *的诗词素以辉煌雄壮、气势磅礴而。不过,伟人也有平凡人的儿女情长,《虞美人·枕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是1921年*写给杨开慧的咏别之作。*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绪。
   杨开慧选择爱人是非常认真的。据她说,看到*的许多信“表示他的爱意”,才表示同意。1920年两人返湘后,*对杨开慧仍一往情深。
   不过,“风华正茂”的*也是长沙城内别的才女追求的对象,杨开慧非常不安。她当时的嫂子、杨开智烈士的妻子李一纯,直接去向*挑明杨开慧的心思。*则说明心爱的人只有“霞姑”。据李淑一回忆,杨开慧随即收到*一首抒情的《虞美人》。
   【注释】
   ⑴晓: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⑵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1920年冬,*同杨开慧在长沙结婚。
   ⑶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译文】
   我躺在枕上,成堆而来的愁闷让我愁成了什么样子?离别的愁绪,就像江海里翻涌的波浪一样难以平静。黑夜正长,天总是很难亮起来,寂寞无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独自坐到屋外去数天上的寒星。
   等拂晓来临的时候,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身边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着我。抬头望见一钩残月正在向西边沉落,面对此情此景,我不抛洒眼泪也没有理由!
   【鉴赏】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
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持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持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假如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离人的眼睛。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烬”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令人十分的伤痛
和无奈。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歪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都会有的。读者至此,也会同样受其感染。
常州亚细亚影视城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扩展阅读:
   *故事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爱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
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可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可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假如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军训小结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识和聪明,真是少见。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常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
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
   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快乐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这个方法真好》,*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快乐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想了一个方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假如学业无成誓不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