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中国好声音为爱痴狂金志文,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
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粗犷豪放,冬季长跑活动方案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
按的组词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弃疾在苏轼豪放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个人经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稼轩词。这一点古人早就发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 个人感觉辛词的豪放,意境开阔,更胜一筹。
2. 沉郁悲壮,刚柔并济
辛弃疾适逢山河破碎之际,再加上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他的满腔报国热情无处释放,只能通过词来表达。因此,辛词多了一份沉郁悲壮的彩。他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此时的他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心中的郁闷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辛弃疾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功业难就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而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复杂之情。因此沉郁悲壮也是辛词的艺术风格之一。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他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是一篇巧用比兴手法,借物咏人,抒情寄怀的好例,被近人梁启超称赞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昏庸腐朽,对投降派得意猖獗的强烈不满。表面上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这首词在风格上缠绵而悲壮,刚柔相济。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属于婉约词一派,但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却充满了豪放悲壮的彩。可见,辛弃疾的词风格多变,刚柔并济,意境深远。
3. 婉约含蓄,朴素自然
辛弃疾除了豪放词之外,他的婉约词也写得十分出。这类词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典型的代表作主要有《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清新淡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中折现出辛弃疾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
愉快心情。
辛弃疾的田园词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清新的感觉,丝毫不比他的豪放词逊。他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风格含蓄婉约的佳作,主要描写元夕之夜赏灯的情景。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脍炙人口,被王国维引用为作词的第三种境界。
综上所述,辛词的艺术风格不是仅用“豪放”能够概括的,也非是仅去“继承”苏轼就能达到这样高深的造诣的。他的词具有多样性和独异性:有激流奔腾的豪放;有抒情寄志的悲壮;有含蓄迁回的深沉;有寄兴山水田园的妩媚。这一切构成了辛词多彩、多情致、多侧面的艺术风格。
二. 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成因
辛弃疾词的风格多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生活经历,大体可分为起义从戎、仕宦、闲居三个时期。这些经历直接同创作关联。
辛弃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他的从戎经历使他的
作品中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息,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辛弃疾日后难以忘怀的记忆,造就了他豪放的词风火影忍者台词。
辛弃疾归附南宋以后,由武转文,在朝廷当起了文官。然而,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此时的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想到自己空有满腔热忱,却无处施展,只能将这种悲愤之情转为文字,写进词中,从而形成了沉郁悲壮,刚柔并济的词风。
辛弃疾在看清朝廷的腐败无能之后,无奈隐居江西。在赋闲隐居的这段时间内,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在这期间,辛弃疾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主要以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为主。这让我们见到了不同一面的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挫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多变,从这些作品中,我们
可以读出他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酒店服务理念三. 辛弃疾词的影响
毫无疑问,辛弃疾是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大家广为传颂,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进一步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反映时代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斗争精神。不但是在当时,而且在后世,只要民族矛盾突出、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他的词总是受到人民的喜爱;其次他开拓了词的意境,再次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是形成了一个爱国词派。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
四. 听课心得
在《历代名词人研究》这门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词,但是对词的了
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领会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词本身的韵律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词的兴起也使中国文学发展到另一个巅峰。
通过这门课,我对那些名词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花间派”温庭筠到“南唐词人”李煜,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到婉约派的杰出词人柳永、李清照。qq邮箱密码不同时期的词有着不同的风格,或豪迈奔放,或婉转含蓄,或哀怨悲凉,词是词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最后给老师几点建议。上课时应该多放一些介绍词和词人的视频,另外多介绍一些关于词人的人生轶事,增加同学们对词人的了解,同时也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
[1]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5]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6]李善阶: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5 期
[7]吴晨:试析辛弃疾词风的成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 期
[8]肖练武: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管窥,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4)
[9]傅义: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l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