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我有一个愿望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1
壮岁旗帜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敢作敢当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店主种树书。
古诗简介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势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今后的著作。此词深刻地归纳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昂扬;下片写心伤彻骨,沉郁苍凉。尽管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慨叹遥深。
译文
我年青的时分带着一万多的战士、精锐的马队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战士晚上在预备着箭袋,而咱们汉人的戎行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回想着往事,感叹现在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战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
⑴壮岁旗帜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师抗金事,其时正二十岁出面。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康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动漫头像图片女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役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马队。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说宋军预备射击敌军的状况。娖(chuò):收拾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其时入侵者的战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明退休归耕农田。
赏析/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超卓阅历。“壮岁旗帜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与领导抗金义师,曾带领过上万人的部队;下句写自己带领精锐锦衣马队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秀丽短衣的快速马队。“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详细描绘南奔时打破金兵防地,和金兵战役的局面:金兵晚上预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黎明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收拾武器(预备天明的战役),旁边面阐明义师进兵神速,出乎意料。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慎重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表里的.人马动静,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师用箭进犯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师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迫战役状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旗帜、戎衣、武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绘声绘,极为丰满有力赋有感染力。
作者回想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豪举和抗敌的战役,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计划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用他的平戎之策,长时间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有。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难免深深地叹气:“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
包括多少年月,多少波折;又灵敏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声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从头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芳华不再,年光光阴易逝的惋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迈,言外有壮志未能完全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意义,慨叹极为深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店主种树书”,以最明显、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杰出作者的抱负与实际的尖利对立,杰出他终身的政治悲惨剧,把上一句的慨叹引向更为深化、极点悲痛的境地。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实际,关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感触,显而易见。陆游《小园》诗:“快马宝刀俱一梦,落日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附近,也写得很苍凉;但联络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归纳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惨如冰,心伤彻骨。悲凉对照,悲凉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
“昂扬排宕,惟我独尊”,是作者最超卓、最有重量的小令词。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2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朝: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不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周到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其时乡下幽居日子的自我描绘。上片写景,下片描绘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天雨后的村庄小景。词中所体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愉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晚之雨而引起,抒情自己雨后得新凉的高兴。这种写法,避免了平淡无奇,读来悠扬蕴藉,耐人寻味。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
远处生气勃勃的树林止境,有屹立的高山。近处竹林环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纷乱。空中不时有白的小鸟飞过,塘中赤的荷花发出清香。
在村庄的户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徜徉,转眼已是落日。昨晚天公殷周到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日又能使流浪不定的人享用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儿指藜木拐杖。
⑺周到:有劳,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暂。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鉴赏
男装服装搭配奥运运动员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描绘人物形象,描绘人物的心思状况。最初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在的特别环境:远处有生气勃勃的树林,树林止境,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接近院子,有一池塘,池边大约因为天旱缺水,满地长着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居然描绘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风光,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儿出现的现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绘的现象截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用恋恋不舍造句
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飞跃发奋、欣欣向荣的现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凌乱、衰萎的现象,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活力。词人为何会描绘出此等现象呢?本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其时写的词作,充满着活跃发奋的精力。后来,他遭到冲击,被贬到黄州,充当团练副使,境况非常困难,才干无从发挥,被逼过着隐退日子,所以心境苦闷,精力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意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绘得比较美丽:在宽广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在飞翔,满池荷花,照射绿水,发出出柔软的芳香。意境如此新鲜浓艳,颇有些画中有诗。“红蕖”,是荷花的别号。“细细香”,是说荷花发出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郁香气,而是迷人的淡淡芳香。假如不是其他原因,这样的境地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园。但是,关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儿的景致。他尽管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慕赏识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光,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可以模模糊糊看到词人那种穷极无聊、自寻安慰、百般无奈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阐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行将落山的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缓缓散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绘。但他体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返老还童,仍是病后的神态?是体现自得其乐的隐者日子,仍是穷极无聊、消磨时光的失落心情?读者细心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终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外表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快的日子。“周到”二字,犹言“多承”。细细评论,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便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约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周到”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慨叹。“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暴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沉的人生哲学。《庄子·故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沉思维,便是受庄子思维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重量很重,对提醒主题,起着重要的效果,它体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年月的消沉心情。
总观全词,从词刁难特定环境的描绘和作者形象的描绘,就可以看到一个郁闷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