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扫除生字词
男性毛孔粗大怎么办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学。
1.出示自学引导(一)。
(1)、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陌生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教师。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比谁能读谁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2)、读课文的同学有错即停,其他同学认真师板书学生提问的字于黑板上。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
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响亮。乐意读的举手。
X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假如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确凿záo 菜畦qí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陌mò传授shòu
竹筛Shāi 秕谷bǐ系jì书塾shǔ窦dòu 宿儒rú
厥士jué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拗ǎo 蝉蜕tuì
锡箔xīBó倜傥tìtang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ò此处状声
觅食mì食
渊博yuān学识深广
4.生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研读,理解内涵
自学引导(二)反复朗读,比谁六分钟后能准确回答。
1.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快速阅读课文,分别出写百
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思考讨论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学生思考讨论。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不必说……也不必说……”(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动物,植物,我的活动)有什么趣味?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峨眉山游记
有什么特点?(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明确: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小学实习日志
明确:鲁迅先生用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地暖清洗方法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
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甘蓝是什么菜(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真心电影院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润土的父亲)有什么作用?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写的什么?,(捕鸟的经过)有什么特点?(动作描写)同时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