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目标 | ||||||||
动物的叫声词20个重 点 |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 难 点 | 理解分析文鬼刀电脑壁纸中描绘描绘景物的写法,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及步骤 | 教学任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 ||||
环节 | 步骤 | |||||||
复习 | 独立复习 组内互助 组间交流 | 1、鲁迅与《朝花夕拾》 2、词语考查 3、出示学习目标 | 1、布置学习任务。2、巡视学习情况。适当点拨。3、组织报告,适当点评,补充,明确结论。4、出示学习目标。 | 1、独立思考。2、结对探讨,小组交流。3、补充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总结归纳。4、适当笔记。 | 承上启下搞好迁移渗透 | |||
研 习 |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 一、基础积累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积累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初步感受作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出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7、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8、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巡视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积累笔记。 2. 引导交流。明确学习任务。 4.指导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5.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及段落明确课文的结构。 6、指导学生结合文章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7、组织报告、评价、点拨。 | 1.做好作家、文体等知识的积累。 2.积累重点的词语的音、形、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4. 独立思考:①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②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③分别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④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⑤过度段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⑥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⑦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后,报告结果。 | 1.学生搜集的作家生平纷繁复杂,教师指导学生信息筛选,检测明确必须掌握的知识。2.有的学生对个别字音读不准,教师明确。 3.概括语言可能不够准确,教师指导学生用语简洁。 4.学生读文感情可能不够,教师要做好指导,可用录音范读。 5502寝室的灯早早的就、抓住重点段落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结构。 | |||
精习 | 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 含苞待放的反义词四、研讨与探究 通过感悟文章的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内容。 1、美文美读,结合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写法。品析语言,体会意境美:快速朗读课文(用笔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懒人店 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 ②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2、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3、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4、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 1、明确展现任务。 2、指导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并体会它的作用。 3、指导合作交流、巡视并适时释疑。 4、组织展现,评价并点拨指导。 5、总结本文写景、叙事的方法。 | 1.用笔在文中勾画相关内容。 2.在课文中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3、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存疑之处。 4.组间交流探究,展现合作成果。倾听并做好补充和笔记。 5. 提出除小组合作问题之外,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再次探究。(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感受、感悟、升华、拓展文章。) | 1.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欣赏文章的结构美合意境美。 2.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容易,理由不好说,引导学生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 3.个别同学可能会对于赏析理解不够,教师可稍作点拨。 4.学生谈主题可能泛泛,指导结合文本写作背景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做到言必有据 5、以学过课文为例,进一步体会修辞方法妙处。 | |||
板书 | ||||||||
反思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