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案
要点导入
一、本课要点
绳子英文
1.品味三味书屋部分,了解作者的学习生活爱情悲剧
2.理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主旨
二、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也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的。
合作感悟
【了解作者私塾生活】
1.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讨论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2.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
讨论明确:根据第10段的叙述回答。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3.对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讨论明确:
海马作用
A.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
B.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讨论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6.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
讨论明确: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或者认为这里的生活也让人难忘也有欢乐的,只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谈,言之有理都可,均可。
【理解文章主旨】
7.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system 进程
讨论明确: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8.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
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讨论明确: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蜿蜒的小河
总结固知
本文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厂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列入学读书的成
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重点,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延伸突破
选择一处让你难忘的美景,写一段文字,试着调动三种以上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从不同角度写出景物的特
点。
示例:春雨像断线的珍珠,淅淅沥沥地打在窗上,点点滴滴,敲奏出春的节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悄悄苏醒。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春雨渐渐停息,太阳从云中探出头来。校园里的梅花开了,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如寒冬的新雪。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真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