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解读论语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一、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句读dou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或不焉fou 
最叼网名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
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作者简介: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手机密码忘了怎么开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
为昌黎伯, 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 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四、文本结构
(一)、托古立论,正面阐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明确表明观点──为学必须以师。
托古是为了讽今,总领第二段。
老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今天基本上是这个范围, 但内涵不同)
从事学习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从师无以解惑. 四股麻花辫的编法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但认为“从师”是“解惑”的唯一途径,忽视了社会实践探索,有片面性。
从师应有的态度、择师的标准──不问年龄大小,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之,这一看法是可取
的。
(二)、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破   
从论证角度看,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丝丝入扣;从论证方法看,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逻辑性、说服力都很强。
(三)、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立
论据一:圣人的行动──孔子师不如己的郯子之徒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二:圣人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述能者为师) 
结  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能者为师”的道理,与第一段总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照应,
并扩展到“业",照顾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
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无庸置疑。
五、交代本文写作原因
    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学于余”照应第三自然段,“余嘉其能行古道”照应开头。
六、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段
  1、韩愈在这里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2、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
    3、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4、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5、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板书)“仁”
大唐荣耀结局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6、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 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7、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 。《论语》 “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