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历史发展
的湖光山、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中秋节风俗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
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
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
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
(唐)杜牧
亲子鉴定的流程>移动硬盘摔了一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
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
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乌啼霜满天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
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吃香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
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
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
饮食养生的方法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
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
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
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
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
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
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
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
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发布评论